小编说
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教育比想象中的要难。除了吃喝拉撒睡,家长要关注的实在太多了,比如孩子的健康、学习成绩、性格等等。今天小编要和家长们重点聊聊关于孩子自信心培养这个话题。要知道,自信心可是孩子走向优秀的一步步台阶。
在小学任教期间,我常常会观察到班级里那些不怎么起眼的孩子。
他们通常坐在教室后排的角落里,成绩不太好,上课时目光茫然,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时会紧张到结巴,性格内敛,也不太擅长交朋友。
他们是一群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失去了在那个年龄本该有的无畏、积极与活力。
直到今天,还是会看到很多父母,轻视了自信心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对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开始厌学、不再努力,成绩越来越差;
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便抗拒和人打交道,封闭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孤僻······
自信心是支撑一个人做事的重要动力。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自信心的缺乏上。
英国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就说孩子是“胆小鬼”“没礼貌”······
任何会损伤孩子自信心的教育,都是无效的,对孩子的发展有害无益。
就像上述行为,只会让孩子对学习、自己的动手能力、与人交往没有自信,不敢或不愿意再去尝试和挑战,最终表现得越来越差。
比起成绩、特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遇到问题,可以抓住孩子的任何一个优点“做文章”,当孩子产生自信了,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而这份信心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会迁移到其他方面,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家庭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呢?下面这四点是关键:
有些父母爱孩子,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却让孩子感受不到那份爱。
有些父母爱孩子,总是带着条件,成绩好、表现好的时候是一种态度,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又是另一种,甚至会撤回对孩子的爱。
这种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觉得成绩等外在条件比他自己本身更重要。
渐渐地,孩子自己也习惯用外部条件来评价自己,自信心很脆弱,过分依赖来自他人的认可。
让孩子感受到爱,父母应当多陪伴孩子、多一些亲密的互动、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表达理解;
当孩子不符合期望的时候、犯错的时候、失败的时候,依然能表达爱和支持;
不管什么时候,都让孩子明白“有爸妈在”,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孩子感受到被父母尊重,才会懂得尊重自己,这是自信心产生的基础。
和孩子说话时注意语气和方式,平等沟通,不大吼大叫;
允许孩子发表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和内疚的冲突中。
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他就会形成主动性,乐于创造和探索。
而如果他的独创行为总是被嘲笑、打击,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性,导致孩子逐渐失去信心。
如果没有妈妈的欣赏,爱迪生可能就会被当做一个智力障碍的孩子,耽误了一生,不会成为后来的天才发明家;
如果没有妈妈的欣赏,“到月亮上去”可能只会是阿姆斯特朗的一个梦,他不会成为后来的登月第一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的潜能和自信,就在父母的比较和打击中消失殆尽。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懂得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欣赏他、鼓励他,少一些比较、否定和打击。
“培养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儿,获取一次成功的体验。”
一个人自信心的最重要来源,就是能力的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果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什么都不让他做,除了不利于孩子独立,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被削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舍得放手,多信任孩子,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允许和鼓励孩子多尝试和探索。
不过多地干涉、控制孩子,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在这样充分的自由和具体的实践锻炼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自然会越来越自信。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