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眼里的教育:孩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2020-06-27 13:49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1

玩,不需要高大上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应该区别对待。比如对幼儿园孩子说“不应该学习”,这话不合适,他们只是不该像学校里那样学习。学校每门课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要按照学校的方式来,但对幼儿园孩子来讲,这样规划好的学习不一定是最好的。

20 年前,我接触过好些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里非常优秀的孩子,对我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里玩的时候,或者就是“傻玩儿”,纯粹地玩、忘我地玩,有家长会觉得这种玩没有意义,玩也要玩得高大上,高雅,但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孩子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一些和智力和情感发育密切相关的东西。

孩子进入学龄,学校、培训机构认为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是最好的。可这只是成人的判断,这种判断对不对还有待商榷。玩是玩,学是学,玩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学,孩子对一件事产生纯粹的兴趣,哪怕就是玩泥巴都是好的。这种完全投入地玩对小孩的发育成长、未来学习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未知的感觉特别宝贵

如今的家长追逐教具、App 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渴望借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我觉得特别可怕。

某种程度上,家长其实是比孩子“傻”的。家长以为我比孩子知识丰富,比孩子聪明,真相未必如此。如果近距离观察孩子的话,你会发现孩子生下来就很聪明,获取知识的环境也比我们优越。他们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只是没有方向。孩子这种未知的感觉特别宝贵,需要好好保护,不然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就消失了。

3

当然要夸孩子聪明

我认为孩子是需要夸的,他们需要正向鼓励,需要人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我小时候只对数学感兴趣,别的不感冒。数学上有那么几次,别人夸我聪明,让我有些膨胀,觉得自己真的比别人聪明。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夸奖在当时就是一种正向激励,别人觉得我聪明,都来问我数学题,我就会拼命学习然后将正确答案讲给他们听,这大大促进了我自己的数学学习。甚至可以说,我的数学就是在类似的实战中练出来的。

4

为了所热爱的,

有兴趣地投入学习是最好的

要说“热爱”不一定,但至少要有让孩子“着迷”的感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很普通,比如喜欢做手工,喜欢钉个凳子什么的,也许他有机会成为工程师。但很多家长觉得做这些小玩意没用,不如练个证书实在,结果很多孩子就这么被“废掉”了。

孩子从小应该要有特别感兴趣的事,不必追求高大上,走到自己觉得深的地方就够了。这段经历,对孩子本身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也是如此,自己感兴趣,稍加指点就能事半功倍。

比如,我要带一个孩子做天文项目,要是孩子兴趣不强烈,从 0 开始带会很累,我可以给孩子出题目、提问题,但孩子不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假如孩子本身有兴趣,内心带着问题,事情就不一样了。有一次一个学生见到我一口气提了 30 个问题,他觉得每个问题都很重要,但其中有一半都是成人看来很傻的问题。我不会跟他说问题很傻,而是鼓励他提出更多问题。

从那个学生提问看来,他的家长给予了很多支持,没有打击他的热情。之后我给孩子做了细致分析,有 10 个问题非常棒但已经被人解决了,有 1 、2 个问题是真正的难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孩子视角与成人不同,对我来讲,我会意识到有两个问题特别重要,如果没有人指点,孩子可能会在 30 个问题上平均花时间。因此我会告诉他为什么重要,并督促他往那两个问题上走。因此是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就会特别投入,即使是小学生,即使要用到中学的知识,他自己也会主动去学。

最关键的是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孩子感兴趣的可能是校内的课,也可能是课外内容,这都没有问题,家长的责任就是强化兴趣,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很多时候,孩子自己走到某个地方就会激发出另一种兴趣,不需要刻意提醒。

当然,不是非得让孩子当数学家,科学家,音乐家,他们有真正投入的方向,有废寝忘食的经验和感受才是最宝贵的,对于未来成长特别重要。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孩子缺乏真正的“热爱”,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往往达不到“热爱”的程度。

5

对超前学习怎么看?

对于超前学习,最重要的仍然是看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方向,而不是家长或老师的判断。如果孩子真心喜欢一件事,他自己都去琢磨,比如跨学段的知识学习,如果孩子水平已经超过当前学校的高度,超前学习没有问题,哪怕初中生把大学课程提前学完都没问题。

有些家长和老师乐于追求让孩子对每个学科都感兴趣,这其实没有意义。

首先,现在学的东西,从发展的眼光看的话,10 年 20 年后是否有用还是未知数。比如数学,中小学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并不是奔着培养数学家去的。如果想让孩子超前学习,那孩子对该领域的兴趣一定是前提。

其次,就算家长和老师在学习中处理得比较好,能让孩子对各领域都保持学习兴趣。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我更担心这样的处理会让孩子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每门都让孩子学,甚至超前去学,在有限的时间里肯定会磨灭掉孩子的热情和兴趣。

6

谈谈我对女儿的教育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但这是我做事的出发点——当一个小孩,被逼着去做一件她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她会变傻,智力发育会受影响。这个命题没有被证明过,但是我的信念。

因此,我不会让孩子做她不愿意做的事,包括作业。

我自己从小在普通的学校,班里永远第一,一门数学就可以保证我的成绩。我是那种盼着数学考试的,这次没考满分,我就卯足劲儿下次考试一定拿满分。

但我女儿不一样,她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她要是对学习有兴趣,我就能告诉她数学怎么学好,教她就太简单了。

她小时候有些完美主义,比如老觉得自己写的字不够好看,对自己要求很高。我看字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她就是要擦掉重写,有时甚至写三遍,我就疯了。

由于这个原因,她从小到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交不了作业。到初中刚开始还做一点作业,后来完全不做了,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交过。

凭着小聪明,她能混个大概的成绩。但随着年级增加,小聪明就越来越不行了,成绩有时候徘徊在及格、良好的边缘。

当她差不多还差一年要毕业时,我问她,你以后要干什么?她说:我要学物理!理论物理。我当时听了又疯了,学物理?

还有一年不到就要考大学,学物理肯定需要很强的数学、物理基础,她从小到大就英语还不错,但是数学、物理和其他同学比差距太大,连指数的概念都没明白就敢说要学理论物理……

我当时跟女儿说:“你学物理,这不可能啊,需要有很强的数学基础,你数学是 0 基础。”但后来没办法,女儿坚持,我就说:“要不你学天体物理吧,所有物理里面最厉害的就是天体物理。”那会儿已经快高考了,我肯定要忽悠她。

她想学天文,好处是她很小就有天文相关的经历,从 3 岁开始就去天文台的野外观测台站。我出去观测她都在现场,她在现场亲身经历过两次流星暴雨,两次日全食,两次金星凌日,这在全世界她同龄人里可能也不会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经历。

后来她非常幸运地被 UIUC 录取了,去了 UIUC 天文系。到了 UIUC ,学生一般都是学大二大三的数学,她选了最简单的数学,第一次考得特别惨,但是从第一次期中考试开始,就越来越厉害了,她第一门课开始一直到最后,都是 A 。

到了大三,她真的喜欢上物理,花了三年拿满了天文学分,最后一年拿了物理学分,所以毕业的时候拿到天文物理双学位。她那会儿开始真的认真努力了,虽然还是不写 paper ,但最后她毕业的时候,GPA 是 3.96 ,学校当年的 TOP 3% 。

其实,我对女儿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她的兴趣,哪怕是打游戏这样的兴趣。中学那会儿她迷恋过一种电子游戏,要去游戏厅玩的。她对那个游戏感兴趣,而且玩的很厉害,据说国内没几个能玩过她的。(我只能从这点判断她还没有变傻)当时这种游戏不是每个游戏厅都有的,我就晚上送她去游戏厅,然后 10 点或 12 点去接她回来。

7

逻辑思维,只能通过数学很好地训练

女儿研究生考了剑桥大学的天体物理专业,但她最想学的还是理论物理,现在都还在琢磨。理论物理与天文有着某种相似点,它们都与人没有关系,不关心地球上的事儿。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天文必须要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理论物理可能是需要好胜心特别强的。

天文研究的好多都是关于未来的,新出现的问题,弄清楚上一个,后面一定还会出现更好玩的事,天文未知的问题比人多。然而理论物理人比问题多,牛人很多,大家都往一个方向钻研,它基本上是等待某个人出现解决难题,这个时候其他人就没有意义了。很多人可能做了 80% ,90% 工作了也不得不放弃。只有第一个研究出来的人有意义,基本是这样的(简化模型来讲)。

而且理论物理门槛特别高,要求非常强的数学、物理基础。天文,即便是普通人,哪怕不是高智商的人,仍然有可能做出特别有意思的工作。

中学阶段的数学和物理,学生接触的都是教科书上百分百正确的东西,都是已知的,至少对老师是已知的。一个题目,虽然解法有N种,但答案是唯一的。老师是拿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考学生。当然基础学科的数学特别重要,逻辑思维通过数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8

数学差不多 80 分就行了

现在的孩子在玩命做题,其实没有必要,还是要想办法对数学这个事感兴趣,别因为做题做作业让孩子反感了。

今天孩子数学已经学的够多了,孩子缺的不是数学题,而是傻玩儿、投入地玩,不受大人影响的,没有功利性地玩。体育锻炼,艺术修养等也都很重要。

这个世界上只需要有 5%-15% 的人去学奥赛,做数学竞赛就可以了。这些孩子甚至可以是偏科的:可能 85% 都是全才,但同样需要 15% 左右特别偏科的孩子。

以天文为例,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别的项目只了解天文,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不可能的只喜欢天文,他会受到来自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各种各样学科或兴趣领域的诱惑。

站在天文角度,如果一个孩子在其他领域也有做好的机会,那么他在天文上花的精力一定有限,即使再喜欢天文,也不一定能愿意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天文上。但是有些孩子就可以做到课外的时间都花在天文上,甚至课内时间也用在天文上了。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这可能不是学校最想要的孩子,但如果站在更远的角度,这样的孩子,可能恰好是天文领域现在最缺的孩子。

全面发展的孩子太多了,我们需要更多偏科的孩子。

除了偏科的,去做数学的那部分极少数的孩子,剩下的孩子数学 80 分左右就行了,把时间花在其他地方,花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培养自己的兴趣,强化兴趣,这样他们在别的领域变得出色的几率才会大大提升。、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