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弃“佛系”,选择“鸡娃”!一位帝都爸爸的真实心得!

2020-11-01 11:27 来源:家长帮
大家好,我是猪爸,北大毕业,家有一儿一女,深扎课外教育领域10年,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为什么选择“鸡娃”
“鸡娃”这个词在各个场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而“鸡娃”这个词的主要来源就是“给孩子打鸡血”,从而让孩子不停的去拼搏。
“打鸡血”这个词则主要来源于之前的一个错误做法。之前人们没什么科学知识的储备,看着大公鸡每天都特别亢奋,所以想着把大公鸡的血如果给人打进去之后,人应该也会非常亢奋,于是当真的把大公鸡的血给人打了之后,果然出现了这种情况。

不过等大家的医疗和科学知识丰富了之后,才了解到这个其实就是人的排异反应,和鸡血无关。甚至还会有些副作用。后来就引申到形容人很亢奋。

我觉得“鸡娃”和“打鸡血”一样,其实都是来自于家长间调侃的说法。
就拿学前的孩子来说,我觉得只要让孩子在学前阶段学了些数学语文英语,甚至学些跳舞画画篮球,都算“鸡娃”,毕竟这些内容都不在国家规定的在这个年龄段要讲的范围内。
上小学之后也是一样,只要是做一些不仅限于课内的动作,也都算得上是“鸡娃”。比如提前学些下学期内容;比如学奥数;比如学艺术体育等等。
由于是调侃的说法,“鸡娃”也就引申出了很多不同的说法:

自鸡:不报课外班,只靠家长自己在家教。有时候家长提升自己也被戏称自鸡。

弱鸡:相比三科课外班都上的,只上一个数学班的算弱鸡。相比跨级学奥数的,只在本级学奥数的算弱鸡,等等吧。弱鸡是相对的,在某个环境中的战斗鸡换个环境可能就是弱鸡了。

战斗鸡:有点类似“斗战胜佛”,鸡娃届的顶端,比如学前就跟着三年级奥数班学习的这种。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打鸡血”的程度不同,也会引出不同的“鸡娃”说法。
而我自己,仅仅算是全国众多普通“鸡娃”大军中最最普通的一员吧。
至于我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鸡娃”的家长,做一个“佛系”的家长不好么?
(1)周边的环境因素影响太大
我之前也看过很多文章,大意就是孩子是自己的,不要盲目学习他人,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其实大意就是不让大家都鸡娃,学习还是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这一点我其实是非常认可的。但是,你周边的朋友都是“鸡娃”的朋友,尤其我自己的工作,平时接触的也都是些“鸡娃”的家长。真的是处在这个环境下的时候,你就会认为“鸡娃”才是一个常态,从而加入“随大溜”的大军之中。
(2)对孩子的将来有所期待和目标
这个期待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来看,就是对最终考大学有目标。虽然我已经做好佩奇乔治考不上清华北大的心理建设,但是如果差距太大,我可能也不太能接受,所以既然总会走上努力学习这条路,还不如早些开始。
短期来看还是想让佩奇在她的兴趣方面能够有更高的成就。比如就拿我之前提到的唱歌来说,要想学好,就要跟好老师,要想跟好老师,就得能考得上。所以即便是这些业余爱好,也要付出比较多的精力。所以“鸡娃”其实不仅仅是数语英,是多方面的。
(3)无法忽视周边的竞争压力
其实正因为我对佩奇乔治有些期待,又清楚的了解自己身处北京海淀这个全国都知名的“鸡娃”区域,甚至自己的工作接触的又都是这些“鸡娃”的家长。所以这份竞争的压力真的是无法忽视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孩子们将来面临的竞争,不是通过型考试,而是选拔型考试。

通过型考试类似很多的考证考级。你不用管别人考多少分。这张试卷的分数线60分就摆在那里,只要通过,就能获得证书,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多1分也是浪费。

但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所有的这些都是选拔型考试。只关注自己的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考试看的不是分数,而是排名。清华北大,每年的新大一人数就6000人(我仅仅是以清华北大举例,其他的学校都是一样的)。
想进好单位,每年的校招人数也就是固定的那么多人。所以这就注定了要和其他人一起PK。而现在的这个环境下,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拿我最清楚的北京高考来说,我那年660多分就可以上清北了,今年,则需要680多分。抛开试卷难度和分数构成,肉眼可见的是,随着每年学生数量的增多,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面对这种选拔型考试,对孩子综合素质和成绩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4)不想耽误孩子
如果说前三条是由于外部环境导致的话,那么这一条其实才是我自己内心焦虑的真实来源。
因为在我自己的身上就发生过这么个事:我小时候想学围棋,但家长因为觉得学棋类耽误时间,就没让学,我就只能和家里会下棋的长辈学些象棋五子棋这些基本的走法,然后再找机会自学,但一直就没机会上手围棋,直到有了佩奇,才和她一起学了起来。
所以我不想让佩奇在长大懂事之后留有遗憾,等长大之后来质问爸爸为什么在她小时候不让她学这学那,不让她好好学习。
另外,我一直有个观点,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所擅长的地方这个不一定在学习上,但是具体在哪,是需要家长慢慢去发掘并进行培养的。但兴趣是兴趣,要想出成绩,必须要走过一条比较痛苦的道路,而这个道路,现在就被称为“鸡娃”。
针对到每个孩子,“鸡娃”的路线都会各不相同。
“鸡娃”道路千万条,方法可以学,但转化成最符合自家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英语启蒙上,我自己深知通过绘本启蒙是最佳的方法,不仅可以尽早培养英语感觉,尽可能多的输入英语内容,还可以培养孩子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
但落到我家的实际情况,则是无法抽出这么多时间进行亲子启蒙。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把英语启蒙交给课外机构,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底线要求。
包括我看过上千名孩子,也和上百位家长都交流过对孩子学习的看法,几乎每个家长所关注的点和采用的方法都不一样,但也不妨碍他们的孩子在自己最适合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总结一下我的整体看法:
“鸡娃”是广义的“鸡娃”,但凡不满足课内义务教育的做法都算是“鸡娃”。
所以“鸡娃”并不非要“打鸡血”,更不需要焦虑。这只是在孩子教育道路上的一个选择罢了。“不鸡”有“不鸡”的道理,“鸡娃”有鸡娃的原因。每家的情况都不同,即便“鸡娃”,各自“鸡”的程度也不会相同。
但我自己始终觉得,有些事情,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确实需要逼自己一把。但由于小孩没有逼自己的这个能力和想法,所以只能家长来做这个动作。毕竟,这样做,才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收获,取得更快的成长。
至于现在整个的环境是否在鼓励“鸡娃”,我觉得一定是的,毕竟习大大在2018年时就曾经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只要做到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至于别人到底怎么做的,放宽心,少比较,就自然而然能做到坦然面对。

来源:家长帮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