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爱的家庭环境】2019级人文MT家长教育名著读后感

2020-10-24 11:05 来源:青岛二中

《爱和自由》-读后感悟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书,如今再重新阅读还是感受良多。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一本现成的教科书教你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机器零件可以拿卡尺去衡量,纠偏,批量生产,只能因材施教。孩子很小的时候,这本书是我们教育过程的指引,现在孩子长大了,反过来去看走过的路,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懊悔,时光不能倒流,只有总结经验,做更好的父母。

一直很接受蒙氏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但是这种爱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爱,那么爱也会变成温柔的虐待。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把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不自己愿意做的事,或是让他们被迫接受不同的观点,这实际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绑架和伤害。父母的爱是有原则的,既不能溺爱也不能粗暴,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倾听她的意见,正确的要去鼓励她,错误的要去引导她,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和心灵是空白的和纯洁的,父母怎样去填补这个空白是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一个课题。父母给与孩子的首先是正确的爱,是在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为前提的基础上的无私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学会怎样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把爱和善良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很多高智商人才的犯罪,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令人痛心和惋惜。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是缺失的或者是扭曲的,那么这些孩子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他们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他们始终渴望弥补童年的缺失,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做一些反人格反社会的事情。所以再高智商的人才如果没有健全的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们一定要给与孩子足够的,正确的爱。

给孩子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充分的自由,这个范围,我理解是不会发生危险,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做她喜欢的事。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在一定的距离内看管孩子,主要是防止发生危险,在安全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满足她的好奇心。而孩子长大后,随着孩子心智发育的成熟,父母更多的是去引导孩子在社会规则和道德框架内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兴趣为先,培养能力为主,健全优良品德为准绳。通过引起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去做她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再加上适当的鼓励,会把喜欢的事情深入并持续下去,越深入,越有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孩子小的时候学过古筝,围棋,画画,这些课程都是在她学过一段时间后真正的感兴趣才确定下来的,我们并没有用大人的眼光去强迫她选择和学习,而一旦确定下来就一直坚持,风雨无阻。在学习过程中,会促进孩子性格及习惯的养成,无形中培养她坚强,乐观,勇敢,毅力,专注,主动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陪伴非常的重要,这种陪伴不是仅仅陪伴在孩子旁边照顾她的起居,而是完全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像朋友一样,一起成长,完全体会孩子的快乐与悲伤,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温和而坚定的做她精神世界的朋友。

理论上的道理每一对父母都懂,但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有很多偏差。回看走过的路,感觉有很多失误的地方,一是太着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渴望孩子出成绩,超出了她的智力水平,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反而破坏了她的兴趣点。二是作为母亲,与孩子的距离太近,更偏重于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患得患失,没有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她放手去探索,使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影响孩子的性格。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原生家庭的点点滴滴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很多时候方式和尺度的把握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做好的榜样,父母的责任任重道远,共勉。

——2019 级人文MT候雨桐妈妈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暑假期间,阅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意识到妈妈的角色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有许多教育理念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写在这本书里,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且书中描述了许多教育孩子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让孩子轻松地学习。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的一系列做法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如果特别讨厌一件事,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们在教育理论中经常谈到这句话,可是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此,我们要好好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如果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那么孩子会更加讨厌学习,所以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一点结合我自己,我认为,不要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过于唠叨,其实道理孩子都懂,家长只需点到为止。说的越多,越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排斥,引起逆反,反而起不到好的作用。

二、对孩子心理的成长小心呵护。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呵护,孩子经历的每件事,遇到的每个困难,尹老师都会帮助孩子化解,比如,美术老师对孩子画画的评价,让孩子体验到了很大的失败,是妈妈帮助孩子重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个对心理学有着很深造诣的妈妈,我想是不会体会到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作为妈妈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聆听者,让孩子愿意和你倾诉、交流,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积极疏导,正向引导,把问题及时化解。如果孩子没有把你当作是最近亲的人,遇到事情憋在心里,不能及时排解,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妈妈一定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坚强后盾,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关于阅读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阅读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早就已经深知的,让我感兴趣的是想看看尹老师是怎样指导孩子阅读的。读过之后,受益匪浅,发现自己居然在对待孩子阅读方面有很多错误。比如,我要求孩子看书要认真,一字一句的读,不可以一目十行,而尹老师在书中严厉的指出,“一字一句读的人是阅读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阅读必须是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才能被整体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读只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来我犯了阅读的另一大忌,看来得赶紧纠正,应该还来得及。还有,我不停的买书,但孩子却看得很少。尹老师提及她的孩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租来的,一来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二来可以锻炼孩子阅读的速度。确实,我家书架上有很多书其实没有必要一定要买,用借或租的也可以,这样还不会助长孩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懂得体谅大人挣钱的辛苦。

读了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长也好,还是老师也好,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对孩子的爱。孩子们也缺失了很多该有的快乐。他们从幼儿园起,就被灌输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一路走来,小学、初中、高中,。。。。处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分数的考量,使孩子们一直处于面临各种压力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的施教尤其是作为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充足的爱,让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能够稍作停歇,能够有一个释放的空间,给心灵放假的地方,在养精蓄锐后,能够继续拼搏奋斗。让妈妈的爱陪伴孩子一生健康、快乐生活!让妈妈们都努力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导师,灵魂的伴侣!

——2019级人文MT赵怡然妈妈

读《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 几点感触 

我有几位当心理老师的朋友,当他们推荐给我美国帕利博士《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副标题的“看见自己,看见孩子”所吸引。为人父母都想要培养出一个快乐、健康、成功的孩子,但是这是件很难的事情,我们成为父母没有被培训也没有通过考核就上岗,种种实践都是在边摸索边改过。常常会发现,自己被一大堆自相矛盾的建议及过来人的经验重重包围,但是这些适合自己的孩子吗?我想这个问题是大家都考虑过的。帕利博士在书中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成功的养育之道是:放慢脚步、反思并且认识到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正确的要领可循。这是一本可读性非常高的书,可以为想要跟孩子建立起有爱并持久的关系的父母提供实践指导。

家长遇到孩子有问题时,急于找出办法来,忽略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日两日,也没给解决问题留出时间,即使没有问题,当遇到你觉得理解不了孩子时,也要想到,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和你的是不是一样,作为父母,要尽量去找到孩子的思想,才能和孩子同频,才能理解孩子。父母对于自己在和孩子互动时的情绪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提醒你,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你的隐含的感受是什么?比如愤怒,它可以提醒父母,这个已经触及了你的底线,那么,你要考虑一下,这个底线究竟是什么?当然,要想让愤怒成为有效信号,还是要对它加以控制的。过多的愤怒,或表达的过于严厉,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每位父母都想成为好父母,但每一个转变都是复杂的。在养育中,尽管很多父母相信自己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可能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正确答案。好的答案永远来自父母和孩子本身,关键在于去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用反思的视角找出自己是如何养育孩子的,而又想要如何去养育孩子。

作者特意提到,正念觉察和反思能力是不同的。正念用的是一种提升当下意识的觉知,它包括非批判、冷静的方式。相比之下,反思能力则可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运作,或无意识的情况下运作。作者还指出,养育孩子的这种方式和成人以后的工作环境也有相同之处,即使是在工作中,也需要通过这种反思能力,把各方的想法和意见汇总起来,体现大家的共同想法,达成好的工作方法和目标。

几点感触与大家分享:

一、家长理解孩子和自己的心智的能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基础。好吧,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心智发展不够好,请反思下造就他这种心智现状的原因。

二、父母对孩子的误解是可能发生并普遍存在的,所以,反思可以让父母在发生误解时及时发现并澄清。

三、孩子的反思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父母通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把这种能力传递给孩子。

四、我们要认识并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对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你可能不赞同他的这些观点。

五、大脑会把预期当做感知。所以,在交流时,我们通常已经预想到了对方要说什么,并且准备好了如何回应。这种未卜先知会造成交流的障碍。我认为这点是需要我们警醒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感觉没有人听他们说话的主要原因。

六、发生冲突或者误解时,应切换到有意识的反思状态,思考最初的结论是否正确,也可以考虑过去的经验或者自己的情绪是否在塑造或者歪曲着对孩子的理解。

七、误解的发生是常见的。所以需要父母善于反思。

八、有意识的觉察需要付出努力。当我们对孩子有所评判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的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冷静或者有耐心。不要认为这是额外的多余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概念最能概括反思性养育,那就是双向视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怎样成为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只有在与具有反思能力的思考者建立的关系中,才能学到这种能力。因此,父母只有努力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帮孩子成为这种人。

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和需要,多看到自己的言行效果,我们就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2019级孙宇辰家长

                        尊重与合作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后感

   孩子只要到了青春期,似乎就和父母产生了对立,家长会很明显的察觉到孩子的“反抗”意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反常”行为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存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这个时期通常称为“叛逆期”。而青春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总是出现问题,就好像在一条鸿沟的两个人一样,双方都很难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态度。

   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歇尔.卢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沟通》,读完之后若有所思,结合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沟通问题,随即豁然开朗,发现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大人也存在很多欠缺的问题。首先要与孩子做到互相尊重,身教大于言传,作为父母不能一味的高高在上,总以严厉的态度去批评孩子错误问题,减少指责和压力,粗暴的指责和训斥,只会让这场沟通变成“战争”,会让孩子对家长和家庭失去信心,家长应学会为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质和观点,平等地和孩子进行对话和沟通,及时观察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诉求,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要让孩子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不能强压制住孩子,当孩子提出自己的关于生活和学习的想法和意见时,家长不要着急否定和打击,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给她合理的建议,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变得越来越小。升入高中后,被周围各个学霸的包围着,加上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上突然持续下滑,作为家长想也没想的就感到很焦虑了,立马像初中小学那样进行了批评和训斥,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和创伤,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学校班级的活动也萎缩不敢往前,在家也不跟家里人交流了。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多亏我们做父母的及时醒悟,静下心来跟孩子敞开心扉的好好交流了一番,尊重她自己的选择,让她自己选好自己的道路,父母给她最好的关心和安慰。

   跟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是双向的,要一起做出决定,一起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把合作看成是跟孩子之间双向的互动,而是单项的行使权力,孩子一不听话就会责骂、批评,时间一长 ,孩子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排斥父母。跟孩子合作就是在成长中一起学习,共同规划、决策,解决孩子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孩子有很多好主意也乐于分享,让她参与到家庭中来,帮助出谋划策,增强自信心。

    通过“非暴力沟通”的谈话方式,不仅能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而且对于整个家庭的氛围和环境都会有极大地改善。当孩子理解父母,父母明白孩子的时候,沟通将会成为家长与孩子相处最有用处的工具和“法宝”。

——2019级人文MT杜静宜家长

来源:青岛二中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