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青岛二中2019级生化MT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征文,一起来感受一场与父亲的成长对话。
与青春期的孩子成为朋友
2019级生化2 叶彤宇爸爸
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相对于温柔亲切的母爱而言,父爱是深沉的。如果说母爱是清凉的甘泉的话,那父爱就是巍峨的高山。父亲用坚实的臂膀挑起了家的重担,挑起了一个男人的尊严的同时,也把沉甸甸的父爱挑了起来。
我今天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已做为父母、做为父母的孩子这四十多年的感受,有些是从我父母亲那里学到的,有些是自己经历风雨后总结出来了。现将个人的一些教育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对孩子的成长要多称赞、少批评。
我的孩子从出生,一直到高中,我想给孩子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的做法,这才是让孩子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父亲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亲,包括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教育过孩子。因为孩子的长大都是潜移默化地受环境所影响,用批评惩罚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只有正面的回馈,才会刺激她学习的欲望,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要更多的称赞,多鼓励。
第二,对孩子的成长要多信任、少严管。
孩子已经是高中生,能够考到青岛二中,一定是优秀的孩子,所以要我们要充分授权她们,让她们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逐渐放权的过程。我知道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告诉她你一定要考多少分,但是她还是会给自己压力,总是觉得自己要考出好的成绩才对得起我们,也许是周围的孩子让她培养成的,她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我们说,二中尽是好学生,我真的要好好读,不能让自己掉队了。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责任感,而且有太深的责任感,有太大的压力,所以我想对我的孩子说,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你努力了,考到心仪的大学就可以。我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尽我父亲的责任,帮她解压,而不是增加她的压力。
第三,给父母的建议是多做、少说。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父母往往会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只会说教,会告诉孩子这个是真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你给我背下来,很小的孩子可以,但是上了高中以后的孩子是不可以的。所以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因为孩子是很聪明的,他随时都在观察你,都在从你的身上学习,如果你只说不练,她就会不相信,逐渐会不信任你。
最后,我想说做为父亲不一定需要很威严。
我认为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很胆小、害怕、保守,希望什么事情都得到你的批准,如果她认为是你的附属品,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有主权的、有选择权力的孩子,所以我相信大家并不希望自已的孩子成为保守、胆小、被动、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也许在三五十年前是很受企业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现在的我们希望培养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能彼此倾诉的,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孩子。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我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常常觉得我的爸爸比较疯狂没有架子,跟我开玩笑,像一个朋友一样,让我有很多话都跟她说,这是我想做的方向和目的。
我告诉女儿要追随自己的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不需要想得太周密,我选这门课有没有用,我爱什么就学什么。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会有一种责任感,因为她会感谢我们信任她,让她会对她自己的决策负责,但如果是你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会适得其反。
最后,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青岛二中的三年高中生活充实而愉快,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
陪伴
2019级生化4 王小涵爸爸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并不经常回家,那些分离的时刻也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去回味和思考陪伴女儿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回顾这些年来,女儿一直在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遇到的问题挑战也越来越多,这也迫使家长也要跟着成长,因为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时间久了,就积累出了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当孩子的朋友和参谋。
孩子越大,家长越不要居高临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喜欢自己作决定的感觉,而不想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家长就不能期望提出要求孩子立马照做,而要以说服的心态说出自己的考虑,争取孩子的认同。切忌以家长的身份压人,也不要用“我都是为你好”进行道德绑架,这样孩子没有感到被逼迫,自然也就不逆反了。
家长要管住好为人师的冲动。当孩子遇到烦恼、问题时,有时候首先需要的是理解,第二才是帮助。不要一上来就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这会让孩子感到你认为自己很高明而孩子很LOW。要先倾听、分析、提示,鼓励孩子思考,让她始终保持解决问题的参与感,让孩子明白如何寻求答案。所谓“会了”不是知道答案是什么,而是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怎么得到这个答案。
二、用“半步理论”把握家长参与孩子事务的度。
家长往往处于矛盾之中。要求过高怕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求过低又怕孩子落后;管得太严怕弱化了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全放手又不放心。我的经验是用“半步理论”来把握这个度。引领孩子时向前半步,定一个比当前能力水平略高半步的目标,让她稍微努努力就能做到,这样不断享受小成就感,信心也就慢慢增强了。保护孩子时落后半步,当孩子做超出她能力范围的事时,家长保持不代办而又可控的距离,可以允许孩子摔些小跟头但又不会出现大偏差。
三、呵护孩子的兴趣比成绩更重要。
孩子难免都贪玩,有时候确实需要逼一逼,但是要注意不要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心理反感。漫漫求学路,不能仅靠外部约束,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也许来自于兴趣、爱好,也许来自好奇心、好胜心、成就感、获得感。所以我一般不要求孩子必须做完多少题、考到多少分,而是问她“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埋怨她没下到功夫,而是说“恭喜你找到了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当孩子在学习中正面情绪大于负面感受,自然就不必扬鞭自奋蹄了。
四、习惯的培养从小事抓起。
习惯就是一种惯常做事的方式。有好习惯的人不怎么费力就把事情做好了,没有好习惯的人不知不觉就把事情搞砸了。习惯又是一种可以迁移的能力,比如生活中计划性强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也有条不紊。所以习惯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培养。
比如早晚要干的事就早干。以周末返校前整理物品为例,经过几次匆忙出发遗漏东西的教训后,我们就采取了预留提前量的办法。如果第二天要外出旅游,则头一天晚上就准备好行囊,把衣物、证件、手机、充电宝、充电器等物品全部集中一处,第二天一早直接拎包出行就行了。周末学习上,时间安排尽量前紧后松,必做的事往前赶,后边留出机动时间。
比如做事不留尾巴、不积攒问题。我用我自己每次冲完澡以后顺手就把换下来的衣物洗掉为例,向孩子说明做事不要留下尾巴的道理,一旦留下尾巴还得另找时间处理,就又生一事。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上,要尽量做到当日问题当日清零。
比如物品整理。物品随手一放,用的时候很难找,特别是小物件。临出门找不着手机、乘车卡等情况发生过多次。于是我们采取了分类定位、用后归位的办法,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养成了习惯,就解决了找不着东西的问题。
比如事项清单和计划。周五放学回家,首先列出周末事项清单,包括学习、购物、运动、社交等各种事项,然后给每件事估算所需时长并排定先后次序和执行时间,并把需要家长陪同或办理的事提前告知家长以便相互配合。
五、示范比说教更有力量。
大概大部分家长都避免不了唠叨,我也是如此,经常忍不住就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起来,以至于后来我一开口孩子就说“你又要开始灌鸡汤”,其实孩子都免疫了,根本听不进去。不能打动人的说教都是徒劳,所以我想那就不如身教。从孩子初三开始,我就开始背单词,每天打卡,发到群里,其实孩子说她从来不看,但我还是坚持,说不定哪一天她就会有所触动。至少我希望她知道,我要求你做的我也在做,因为学习应当终生坚持,人生本该如此。
进入二中以后,身边同学高手云集,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女儿正在面对挑战。而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女儿不改乐观本色,依旧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则将在女儿奋斗的路上,落后半步,伴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