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减负令”层出不穷,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沉重。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通过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来减负,孩子们重复机械训练式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减负”政策的主要抓手,不在于让家长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决策,而在于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每周六天上学的模式。
恢复学生在校时长,才是真的“减负”?王捷的这番与众不同的言论,瞬间引爆舆情。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这一看似有悖常识的“另类”言论,竟然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真专家!真建议!”“说到关键点了”“还是有明白人”………
尤其是深受减负之“苦”的家长们,更是纷纷赞同,认为所谓的减负,搞成了给官方和教育从业者减负,全甩锅给家长。但是,减负不只是家长的事情,老师和学生才是减负的主体,还得问问他们的感受。
平心而论,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的建议确实有一定道理,否则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但是,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学校和老师,即便没有上头给的升学压力,很多人都会想方设法抓成绩。现在的情况是要承受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学校和老师更是拼命抓成绩。尤其是中学生,起早摸黑地奋战于书山题海,绝大多数人在学校都过的不快乐,乃至很郁闷。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校时间越长,也就越痛苦。回家虽然要到校外补习,但总比学校的环境要宽松一些。大多数家长虽然都要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但基本上都会根据情况适当控制,那种把孩子的双休时间全排满的毕竟少之又少。
学校要在严格监管下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增开体育、艺术甚至是编程等兴趣活动,让孩子们的时间投入到更多元化的发展选择之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目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不了解基层学校具体情形的专家一厢情愿而已。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控制权重新收归于学校,又有多少学校会真的搞素质教育?想当然的结果,只能是让老师和孩子的负担更重。看似合情合理的减负建议,实则不得要领,混淆视听。
真的减负,需要标本兼治,稳妥推进。本就是指改变政府对学校的考核,目前虽然不少地方已经提出不惟升学率,要进行综合考量,实施发展性评价。但由于诸多因素,评价体系很难遽然发生质的改变。标则是对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等的规范管理,即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控制上课、考试以及练习量等。
无论是治标还是治本,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尊重常识,循序渐进,就会取得不断进步。双休本身是一种进步,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恢复单休,既减不了负担,还会开历史倒车,这种缘木求鱼的减负建议,怎能施行?“恢复一周上学6天”,这样的减负建议先得问问师生是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