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最高奖揭晓!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获奖!

2019-03-15 17:55 来源:山东高考指南

  今天,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山东将授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吴立新院士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吴立新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团队的项目“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刚刚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山东省在海洋领域首次获得自然科学奖。详细信息一起来看一下!

  3月14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先来看看这个决定的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作用,省政府决定,对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批准:

  授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吴立新院士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授予“随机最优控制和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24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项;

  授予“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创制”等13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授予“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等157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4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44项。

  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吴立新院士及全体获奖者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吴立新院士其人↓↓↓

  先看一下中国海洋大学官网对吴立新院士的介绍:

  吴立新,男,1966年9月生,安徽桐城人。198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1年和1994年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力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5-2005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海洋与气候研究。2005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立新教授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发展了能确定中-低纬海洋-大气通道在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作用的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变尺度;阐明了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路径,揭示了北大西洋年代际变化模态是海—气耦合模态。在NatureGeoscience, Nature Climate Change等海洋与气候研究的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国家深海大洋973项目、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

  吴立新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任国际CLIVAR等多个国际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吴立新院士履历

  1983年9月—1988年7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本科学习;

  1988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习;

  1991年9月—1994年7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习;

  1994年8月—1995年8月,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

  1995年8月—1998年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大气海洋系博士后研究;

  1998年2月—2002年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2年2月—2005年7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5年7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

  2010年4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9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5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5年7月至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

  2015年8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16年12月,民盟青岛市委主任委员。

  2017年2月,山东省政协省委员会委员。

  2017年4月至今,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2017年6月至今,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

  2017年12月,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吴立新院士是海洋方面的专家,吴立新团队的项目“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刚刚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山东省在海洋领域首次获得自然科学奖。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山东省在海洋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是研究了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对于对于正在踌躇专业选择的考生和家长来说,了解一下这样的前沿课题也可以增强自己对海洋相关专业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了解。

  “过去十多年,我们团队主要探究一件事:深海大洋如何获取能量?这些能量如何从海洋表层传递到海洋深层?如何导致环流所带来的热量输送的变异?”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副主任陈朝晖是该奖项的第三完成人,作为“80后”青年专家,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样一件专业性极强的科研工作娓娓道来。

  摸清能量在海洋中传导过程

  陈朝晖说,团队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发现风既可通过大洋环流向海洋输入能量,又可通过海浪向海洋中输入机械能。当风输入海洋的能量产生变化时,海洋环流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海洋里面热量分配发生改变,最终表现为海水特别是海表面的温度异常。“海洋有好几千米深,而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能量不可能直接从表面到达海底,而是需要多种途径或者机制来实现它的传递。我们摸清楚了这个路径,也就能合理地解释大洋西边界的‘热斑’、全球变暖停滞等现象,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变得更加寒冷、有的地方更加温暖、有的地方更加湿润、有的地方更加干燥。”

  “今天的全球深海大洋有三件事大家需要注意:一是增暖,二是酸化,三是缺氧。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1%,但今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跟陆地相比的话,差得太远了。”吴立新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提出来的“透明海洋”计划,就是要知道今天的海洋正在发生什么,明天的海洋将会发生什么。

  “家门口的暖气通道”受影响最大

  吴立新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近百年来海洋升温最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其增暖趋势大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至3倍,尤其是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区域升温速率可以达到全球平均速率的5倍以上,呈现出一种“热斑”效应,很容易引起冬季风暴、夏季梅雨以及局地大气环流等显著变化。

  陈朝晖把西太平洋的边界流比喻成我国“家门口的暖气通道”:“它的幅宽很窄,大约只有100公里,但是流量却特别大,相当于长江净流量峰值时期的千倍量级。”陈朝晖说,过去60年,这个“暖气管道”不断加长,就不断把低纬度海水的热量输送到了中高纬度,形成的“黑潮”(因比其他正常海水颜色深而得名)也不断加强。而“黑潮”对我国东部沿海的气候、近海生态等影响很大。

  自主研发4000米级Argo浮标

  自1998年开始,全球海洋观测试验项目(Argo计划)推出,各个国家在全球各大洋布放了大约4000枚自持式剖面观测浮标(简称Argo浮标),将人类对于深海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等数据的获取能力,从过去七八百米深拓展至2000米,而且观测数据实现了全球共享。

  吴立新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观测数据对深海大洋不同尺度运动过程之间的能量传递、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全球海洋与气候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目前,团队成员参与到4000米级深海Argo浮标的研发和科学应用中,希望在第二轮国际Argo计划当中,我们能够将自主研发的深海Argo浮标投入到全球深海大洋,从而在国际海洋观测探测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掌握深海大洋科学研究的主导权。”

  今年,中国海洋大学在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中有颇多斩获,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获得了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除了由吴立新院士领衔完成的成果“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有由包振民院士领衔完成的成果“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荣获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学校时隔八年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也是本年度水产科学领域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赵进平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取得的成果“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和水产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中国海洋大学↓↓↓

  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具有九十余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等联盟成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依山傍海,坐落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旅游城市青岛。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4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3人,“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9人、“繁荣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0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师10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1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

  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迟子建、张炜,及毕淑敏、余华、郑愁予、尤凤伟、王海、严力、邓刚、刘西鸿等12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有500多位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校区设置

  学校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在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设有19个学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有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两院院士13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学校已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居985工程高校第16位;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居全球301-400位。

  专业设置

  校园景观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在山东省内的录取分数,供大家参考。

  好啦!关于山东科技最高奖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就先跟大家聊到这里。

  提醒一下,志愿填报时衡量学校不能仅看录取分数,还要结合当年的一分一段表等,关注分数对应的位次。有意愿报考中国海洋大学的考生或家长可进一步搜索更多相关信息。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