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孩子不愿在学校上厕所?背后原因让人心疼……

2019-03-04 08:36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在线

  1

  开学没几天,闺蜜就哭着打电话诉苦:“我快让孩子的屎愁死了!”

  我一头雾水,问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她的孩子刚送去幼儿园,几天下来都不在学校便便,天天憋着,现在已经有了很严重的便秘。去看了医生,医生说只能慢慢调理。

  无独有偶,宁波一位小学班主任王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班上大部分孩子从来不在学校排便。

  她很担心,为此专门给孩子上了一堂关于拉便便的课。

  当她问有没有人从来没在学校大便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举起了手。问起原因,一个孩子说:“因为我在学校从来没感觉要大便。”

  王老师又问:“有没有感觉想拉大便但又忍住了呢?”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王老师接着说:“如果你们感觉要拉又忍住,大便在肠道里会慢慢变得很干很硬,因为水分被吸收啦。这样再去拉,肛门就会出血哦。”王老师想了想,又补充到,肛门就是大便的那个地方。一个小男孩激动地说,我就是肛门会流血。

  王老师又对孩子们说,“大家一定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养成规律便便的习惯。上课想去厕所,可以举手告诉老师,不然,长期憋大便肠道就会出问题,很危险的。”

  孩子们听了,拼命点头,有的已经迫不及待要喝水了。

  经过老师这么一疏导,孩子们的心理负担减轻不少,对于在学校上厕所这件事,也不再那么紧张和焦虑了。

  2

  其实,孩子不在学校上厕所,是普遍现象。

  一项针对200个孩子的调查发现,从未在学校拉过大便的小朋友有53人,男女比例约1∶1,其中有憋大便习惯的小朋友,超出90%。

  而一项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仅有8%的家长明确表示,孩子会在学校拉大便;“很少,几乎不拉”和“从来没有”的比例却高达52%和40%。

  有74%的家长表示关注过这个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有16%的家长,从来没关注过这个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具体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前者是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后者指的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

  而孩子在学校不愿意上厕所,也存在这两种原因:

  孩子自身的因素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明明想上厕所,却因为担心下课时间短等问题,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只好憋着。时间长了,就行成了憋大便的习惯。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认为:1.5-3岁的孩子处于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做和不做某些事情,而排泄大小便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时候的儿童也有了羞怯意识,如果学校的厕所是开放式的,会有一种被人审视的感觉,所以很多孩子会不好意思上厕所。

  外部环境因素

  重要他人的期待。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家长和老师,如果家长焦虑,老师严厉,那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

  去年之前,儿子的便便一直是全家人的心病,别人一看不见他就憋,经常憋得满头大汗,看着让人心疼,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才去厕所。

  想来是因为小时候进行过排便训练,大人对这个问题太过关注,拉不出屎全家焦虑,一拉出来比过年还高兴。以至于他奶奶经常说,一个挺正常的小孩,就是不会拉屎。

  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家人开始减少对这件事的关注,慢慢地,孩子好多了。

  学校的环境、秩序、设施也是重要因素。

  网上一个宝妈为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拉臭臭问题,愣是把孩子从楼下的幼儿园,转到了车程半小时之外的一所幼儿园。

  因为她发现,孩子在楼下幼儿园两年来,都是回家大便。原来这家幼儿园的老师比较严厉,孩子受到了惊吓,没有安全感,才不敢在幼儿园大便。家人说她小题大做,她却觉得孩子的事情从来没有小事。

  果然,换到一个环境更自由轻松的幼儿园之后,孩子很放松,很快就习惯了在幼儿园大便。

  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会让孩子感觉放松,而能否轻松排泄,体现了孩子安全感的高低。

  学校是个注重规则和社会属性的地方,学生要遵守规矩和纪律,在幼儿园上厕所都是要排队去的。

  记得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特别喜欢玩上厕所的游戏。把爸爸妈妈和奶奶当成小朋友,排着队去上厕所,爸爸一组,奶奶和妈妈一组,他点到谁的名字,谁才能去上。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说老师就是这样要求的。

  对孩子来说,很可能老师要求上厕所的时候他没有便意,等他有了感觉,又过了上厕所的时间,这样,孩子自然就憋回去了。

  3

  孩子的事无小事,对于孩子在学校不上厕所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尽早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不刻意训练

  许多父母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定时把屎把尿。孩子乖乖配合还好,一旦不配合,父母就会感到焦虑,又把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会更紧张,也就更难以完成排便这个事情。

  这时候的孩子生理发育尚未健全,太早的训练只会让孩子抵触和反抗,难以顺利度过肛欲期。

  尹建莉说: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本能,无需刻意训练,也不需要精细化管理。

  但要尽早教会孩子擦屁屁,对孩子来说,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本领,会擦屁屁的孩子,在学校上厕所也更有底气。

  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父母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教会他独立大小便,告诉孩子学校和家里的不同,让他做好适应学校的心理准备。

  朋友小静在儿子三岁的时候,经常和儿子一起读绘本《幼儿园里上大便》。通过读绘本,孩子知道了家里和学校马桶的不同,对蹲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天天喊着要去幼儿园。果然,去了幼儿园也适应得特别快,全家人都很省心。

  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当老师,家长当小朋友,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感觉要便便,问老师应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一旦想要上厕所,就要马上举手告诉老师,千万不能憋着。

  在孩子上学后,也要多和老师沟通,把孩子表达不出来的需求告诉老师,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解决好孩子的难言之隐。

  让孩子拥有好的情绪性记忆

  心理专家林紫认为,糟糕的情绪性记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学校憋大便了或者拉裤子了,要尽量看得云淡风轻,不要强化问题。

  如实地告诉孩子,排泄是人的正常需求,和吃饭、睡觉一样,不要有压力。如果孩子拉了裤子,平静地给他换条裤子就好了,指责性的语言会让孩子产生自责和内疚,会强化自己的羞耻感。

  在教育家陶行知看来,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是教育,精神交流是教育,榜样示范是教育,谈论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样也是教育。

  艾尔菲·科恩说,无条件的爱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孩子无助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才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

  真正智慧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自理的能力,也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迈向了成功的开始。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