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牌里的“数学思维”、烧脑的生物谜语……“魔法教师”用趣味点燃智慧的火花 | 创意课堂的“N种”打开方式

2025-04-23 16:33 来源:人民教育

 

扑克牌里藏着“数学脑”

 

 

“玩着游戏学数学,我们不能仅仅‘玩’,还要‘学’”。在数学特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原巡视员任勇的课堂上,总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惊叹声。他手执一副普通扑克牌,却能让学生的眼神瞬间被点亮——因为在他的手中,这张小小的卡片不是游戏工具,而是一把打开数学奥秘的钥匙。“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而思维是可以玩出来的。”任勇的这句教学箴言,开启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课堂革命”。

 

任勇老师在明远未来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寻找中国好课堂-数学教学大会”上的课堂展示

 

“玩,要玩得高级,玩得深刻。”他先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用扑克牌摆出“斐波那契数列”,在“田忌赛马”式的排兵布阵中体会策略的魅力;接着将玩法升级,让学生学会用思维破解“反转扑克之谜”,用图形规律破解“拼图密码”。在厦门某幼儿园的课堂上,五岁孩童竟用40分钟玩转六个数学游戏,结束时还拽着他的衣角喊“再玩一个”。

 

 

但这只是开始。当乐趣与成长目标结合,简单的“好玩”便升华成志趣。任勇带学生用拓扑谜题展现数学之美,用益智器具搭建数学模型,甚至将数学史融入游戏设计——学生们发现,爱因斯坦口中的“教育,就是忘记学校教给我的一切知识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即遗忘知识后剩下的素养),正藏在这样的日常游戏中。如今,他的课堂已跨越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数百种原创数学器具正在实验室中孵化,而他总是背着小包,随时掏出工具与学生“玩转数学”。

 

任勇说:“孩子天生就会在玩耍中学习。”当学生在游戏中脱口而出“任爷爷什么时候再来”,当他设计的数学扑克游戏成为老师家长争相研究的“秘籍”,这位数学魔法师的教育理想已清晰可见——让每个孩子爱上思维本身的乐趣。

 

当课本变成童话绘本

 

 

如果语文课是一本会“动”的故事书,那么贴贴画画就是翻页的手指。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用一幅幅手绘板贴搭建起童话般的场景:小猴子下山的玉米地、葫芦藤上的绿叶与小花,全都成了会说话的知识载体。

 

 

在《小猴子下山》的课堂上,教师用四幅场景画串联故事脉络。当学生复述到小猴子丢掉玉米时,教师轻轻揭下对应的贴画,空荡的画面让“一无所获”的结局瞬间击中童心。而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孩子们争相画出小鸡的竹叶脚印、小狗的梅花足印,黑板变成了白雪覆盖的“画布”,课文里的文字化作了跃动的色彩。

 

 

更妙的是汉字教学——简笔画的魔法让抽象符号变得生动。“日”是一个圆圆的火球,“月”是一弯银色的钩子,水的波纹、火的烈焰,全都成了孩子们笔下最爱的涂鸦。当学生用粉笔勾勒出这些符号,再用语言描绘画面,语文与艺术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在这个充满童真与好奇的语文世界里,孩子们的心灵被点亮,智慧被激发,正是在贴板书与简笔画的引领下,尽情探索着语文的奥秘,让童心的世界更加晶莹闪耀。

 

生物课的微观世界大冒险

 

 

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的一间生物教室里,超轻黏土和硬纸板正在创造奇迹。学生们屏息凝神地组装细胞器——线粒体的褶皱必须分明,叶绿体的层膜务求精准。这场“细胞模型制作大赛”看似是手工课,实则是知识内化的绝佳战场。

 

 

当平面的教材插画变成立体模型,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有学生将液泡捏成剔透的水晶球,用细线模拟胞间连丝的传输;有小组为植物细胞设计“光合工坊”,把叶绿体的作用具象化为微型工厂。教师穿梭其间提示:“别忘了细胞壁的支撑功能!”这场手作游戏的成果,最终陈列成一座微观生命博物馆。

 

 

借助这一生动有趣的制作细胞模型过程,生物课堂上一些抽象且难以把握的关键概念和原理,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变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在拼凑细胞结构的每一个细节时,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细胞的复杂性,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最令人惊艳的是跨学科的火花:美学素养体现在配色方案中,工程思维融入结构设计,劳动教育贯穿制作全程。通过建构生物模型,学生的建模思维得以培养,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善于探究、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生物科学能力。学生玩着玩着忽然领悟:“原来细胞的每个零件都不是摆设!”这种将生物、美育、劳技融为一体的课堂,让抽象知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艺术品。

 

生物谜语大会

 

 

假期的浏阳艺术学校,八年级学生正伏案编写“动物密语”。他们翻阅百科全书、观察蚂蚁行军,只为创作能难倒同学的生物谜题——“逆生长的灯塔水母”“用舌头听声的响尾蛇”……300多篇谜文最终精选出35道“烧脑之王”。

 

 

活动当天,操场变身露天智囊团:有的同学眉头紧皱,独自思考;有的则互相帮助一起讨论,好不热闹;还有的同学手捧着《动物百科全书》,在现场逐个搜索,寻找答案。这场看似热闹的猜谜游戏,实则是深度学习的最佳演练场——当知识化作需要主动破译的密码,死记硬背便让位于探究的热情。“这次活动好有趣,还让我认识到了好多新动物”学生的感叹让教师会心一笑。

 

 

闲暇是教育的灵魂。当课堂搬到操场的树荫下,当学习变成一场智力狂欢,教育的真谛便显露无疑——给知识插上趣味的翅膀,让成长在笑声中拔节。

 

历史课的“整活”艺术

 

周宸宇《古代建筑》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历史课堂上,作业不再是枯燥的年表填空,而是复刻文物的手工挑战。学生用陶土捏出半坡人面鱼纹盆,用木条搭建河姆渡干栏式房屋,甚至有家长惊呼:“我家孩子在厨房烧陶片!”

 

宋奕文《人面鱼纹彩陶》

 

更有创意的是“博物馆探秘计划”。孩子们带着任务卡走进国博,在后母戊鼎前驻足丈量,在敦煌壁画的复制品前临摹飞天。有位学生在周记写道:“当亲手捏制的陶罐开裂时,我突然懂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艰辛。”这种穿越时空的共情,让教材中的铅字化为血肉。

 

石楚琰《国家博物馆》

 

教师说:“历史课程调整后,原有的知识点并不会刻意弱化,而是以兴趣驱动,让历史知识以较为多样化的方式渗透到历史课堂中。”当历史课变成沉浸式体验,当评价标准从“答对考题”转向“再现文明”,教育的深度与温度便油然而生。

 

柳成蹊《手绘北京博物馆地图》

 

从扑克牌里的数学思维到陶土中的文明密码,这些课堂创新的本质殊途同归——将学习转化为心流体验。当知识的习得过程充满悬念、挑战与即时反馈,学生便如游戏玩家般主动探索,教育也真正成为值得用一生追逐的游戏。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