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如何真正落地 | 封面主题

2025-04-22 10:38 来源:人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多次就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简称“每天2小时”)。对比此前社会熟知的“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提法,这项新要求在“体育活动时间”方面似乎提高了一倍。由于“现状”与新要求之间存在不少差距,新要求一提出便引发了社会普遍关注:“每天2小时”到底为了什么,是否有必要;“每天2小时”确切的含义指什么;“每天2小时”是否可行,推行的障碍在哪里;如何排除障碍、疏通堵点,跨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欢欣鼓舞者有之,忧虑疑惑者有之,反对抱怨者有之。因此,如何通过广泛的宣传、科学的阐释,让人们充分了解、理解“每天2小时”的现实背景与深远意义,形成普遍共识,是当前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每天2小时”是为有效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下的“猛药”

 

首先,对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动态发展应该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知。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提高明显。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些指标依然存在下降倾向。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些老问题长期存在,同时新问题不断涌现,集中表现为“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

 

动态分析显示,自1985年以来,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如学生耐力素质水平,尽管有阶段性改善,但近35年来始终处于下降通道。[2] 近20年来,学生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脊柱侧弯等增长态势明显。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生为36.7%,初中生为71.4%,高中生为81.2%。[3] 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发展呈现“低洼”现象,代表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肺活量以及代表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在大学阶段全线下滑。[4] 近10年来,一些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出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低龄化现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5]《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约4%的青少年为重度抑郁风险群体。[6]

 

面对这些问题,一个更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是,大家似乎都“习以为常”了,麻木了,无动于衷了。但时代的洪流从不会为谁停下脚步,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看,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短板”“绊脚石”,其后果非常严重。一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成年以后,升学、就业受限,影响职业发展;二是不利于国家战略性人才培养,导致专门人才缺乏甚至匮乏;三是不利于人口生产力提高,影响人口出生率;四是将会拉低生活质量,加剧医疗负担。研究显示,如果儿童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不足,未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成年后更加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病。[7] 而治疗因运动不足导致的各种慢性病,将耗费国家巨量的医疗费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亿元,为近年来首次突破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2%,[8] 这对健康中国建设形成巨大阻碍。

 

为解决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其中,有关体育锻炼时间的安排,多次作出过明确规定。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9]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0]

 

依照文件要求,各地各校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增加体育课时、强化体育活动、保证大课间活动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从文件的执行情况看,义务教育阶段全国82%以上的中小学校能够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但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看,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治沉疴须用猛药,正是在此背景下,“每天2小时”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每天2小时”,不是要上2节体育课,而是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有不低于2小时的动态身体活动

 

引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多维且复杂。总体看,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每个个体。饮食结构、居住环境、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这是一个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且是每个学生都难以摆脱的、被动的环境因素。

 

尽管如此,从主动的身体活动的因素来看,毫无疑问,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直接原因。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增长时期,充足的运动可以促进他们体魄强健、身心健康。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习压力大,致使中小学生在校与居家的体育活动均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孩子的运动时间明显不足。资料显示,日本有40%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同时,各种电子游戏、电视、手机、网络等逐渐替代了以体力活动为主的传统休闲方式,也更加剧了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另外,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出于安全保护、完成作业的考虑,86%以上的家长不允许孩子放学后到户外活动。总之,多重因素叠加作用,已逐渐导致久坐不动的静态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中国青少年生活常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发布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周每天平均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天2小时”要求中提出的“综合体育活动”的概念与国际通行的“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概念类似。体力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一切身体运动。结合中小学生生活特点,综合体育活动是指晨练、上体育课、做课间操、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上下学走路或骑车、居家锻炼等广义的身体运动。

 

三、推行“每天2小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推行“每天2小时”,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时间问题。中小学校每周的课时总量、学生在校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难以突破,总体上框死了安排运动的时间。

 

其二,空间问题。“每天2小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学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达到要求。通常而言,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小于5平方米,即操场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同时全部出操的学校,无疑将很难实施“每天2小时”的要求。

 

其三,师资问题。2018年以来,我国每年增配3万名体育教师,到2022年底,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置总量超过72万,基本满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体育课时对教师的需求。但是,课标规定的体育课时是小学每周3—4节、初中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如果要求每天1节体育课,则体育教师配置还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施行“每天2小时”,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体育师资缺乏的困境。

 

其四,内容问题。“每天2小时”对学校体育而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家长而言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安排活动内容、什么内容受学生欢迎、什么运动何种强度对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更为有效等,都需要有新的研究、新的设计、新的实践,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其五,安全问题。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意味着更多的体育意外风险和伤害事故,如果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就不能解除家长、教师和校长的后顾之忧,“每天2小时”的落地实施与时间质量也都难以保障。

 

四、排除障碍,推行“每天2小时”的解决方案

 

尽管存在困难和问题,但是如果能转变观念、深挖潜力,是能够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首先,从40分钟文化课中挤时间,向课后延时服务借时间。按照规定,学校可以设置35分钟短课,利用从原40分钟的文化课中“借到”的5分钟安排进“小课间”,就可以把原来10分钟的小课间时间增加到15分钟,使得组织开展7—8分钟“微运动”成为可能,这无疑会激活“小课间”,使课间“微运动”成为有效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组织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也将大大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当然,最为理想的是,大胆破除教学计划的规定,将学生在校时间延长20分钟。

 

其次,轮换组织,最大限度加大场地利用率。空间不足的学校,将大课间拓展至1节课的时长,直接编入课表,按年级分组,轮换组织4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

 

再次,转变观念,分解责任,“解放”体育教师。将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延时体育活动以及课间“微运动”的组织管理责任分解到全体教师,由班主任、任课教师、体育教师、聘任教练共同承担监管工作,甚至由学生自主管理。因为不需要教学,可以通过设计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安排好游戏、比赛、项目轮换、体能练习等,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学生自主活动,实施智慧管理。

 

五、“每天2小时”先行探索已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

 

2024年10月18日上午9点,广东惠州龙门县龙门中学近2900名高中学生集中在操场集体跑步。阳光下,跑步队伍气势磅礴又不失欢声笑语。在规定的2节体育课和每天上午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外,该校每周二、四、五下午统一安排1节音乐体能课。虽然按照课表,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就符合要求,但是该校凭借多年的办学经验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应对高强度学习的“刚需”。我认为,体育活动时间还可以适当延长,且完全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对小学生来说,“健康第一”最为重要。重庆珊瑚鲁能小学很早就是每天1节体育课了。全校4700名学生同时进行大课间活动场地不够,学校干脆把“大课间”排进课表,全校6个年级分3个轮次集中进行“大课间体育课”;学校还实施“长短课时制”,短课时长35分钟,这样“小课间”时间就延长到15分钟。该校是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小课间”“大课间”都安排足球小比赛或者体能训练;再加上课后延时服务的体育锻炼时间,综合计算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

 

综合分析,施行“每天2小时”制度,可以尝试这样一个模式:小课间“微运动”(8×2=16分钟),大课间阳光运动(25—30分钟),体育课教学活动(40分钟),课后延时自主运动(30—35分钟)。总计可以基本达到甚至超过12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学校条件差异巨大,因此从全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看,实施“每天2小时”要分步走,要步步踏实、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用一年时间在小学推广。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逐步向初中普及。高中阶段,要确保、巩固“每天1小时”,要向1小时要质量,在有条件的学校如寄宿制学校,进行“每天2小时”的尝试和探索。

 

实地调研发现,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施行“每天2小时”,关键在校长。校长观念改变,是疏通堵点,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最重要一环。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早晨提前打开学校大门,学生可以提前进校,学校在第一节课开始前组织“零点体育”活动(10—20分钟),学校还要求学生放学后以完成体育作业形式进行居家体育锻炼(10—20分钟)。当然,顺利推行“每天2小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要获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有序组织、坚持不辍,现阶段要做好保障性工作。一是各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化的活动方式,长期坚持以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并将课间体育活动逐步发展成生动鲜明的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好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和运动伤害风险防控,国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解除后顾之忧。事实上,更多的体育活动带来的是学生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遇到意外时,有更好的自我保护,遭受更少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EB/OL]. [2023-05-3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4003.htm.

[2] 吴键,袁圣敏. 1985—2014年全国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动态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0.DOI:CNKI:SUN:BJTD.0.2019-06-003.

[3]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下降趋势[EB/OL]. [2024-03-13]. 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403/content_6939330.htm.

[4] 吴键,袁圣敏,刘毅. 中国大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动态分析—基于1985年到2014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J]. 大学(研究版),2020(4):45-55.

[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6] 傅小兰、张侃.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7] 刘霞. 运动与健康[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8]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8-29].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71241.htm.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EB/OL].[2007-05-07].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