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7.5%!教师“心病”为哪般?

2025-02-28 11:26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齐老师病了,医院确诊,中度抑郁。”同事们有的叹息,有的摇头,程诺看看手中调理身体的药,不自觉走了神。年近30岁的程诺是天津市一所公办学校的初中教师,因长期承受压力和不良情绪,严重内分泌紊乱,不得不经常往医院跑,成了年纪轻轻的“药罐子”。

 

“我刚生完孩子不久就回到工作岗位,还担任班主任,各种事务很多,身心俱疲。最近班上有个学生频繁在教室对同学大打出手,我很焦虑,常在深夜惊醒……”沉默了片刻,程诺的声音有些嘶哑,低声道,“最绝望的时候真的想辞职。”

 

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对2000—2022年间的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排除检出率较低的幼儿教师,大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17.5%。其中,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群体中检出率较高。

 

教师的“心病”究竟为哪般?

 

 

探触教师心理的“地震带”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三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缪群指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从本人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校管理、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等方面综合看待。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例如有的教师容易急躁,也有的教师追求完美等,这就导致有这类个性特点的教师在处理某些关系或事务时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家庭是否和谐、生活是否美满,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程诺讲述,刚生完孩子回到工作岗位时,“当班主任有做不完的事,工作时还得挤时间给孩子吸奶,再用准备好的冰块冻好,深夜也要不停地哄孩子……多亏家人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咬牙坚持”。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孟婷婷介绍,从中心接待的教师咨询情况来看,“亲子关系、婚恋和家庭方面的困惑”是来访教师咨询的几大主要问题之一。“我工作太忙,回到家就已经没什么精神了,需要休息,因此给孩子的陪伴很少,常觉亏欠。”程诺说,“几乎身边的教师朋友都是这样,并不是传说中‘老师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其实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大多是疏于陪伴的。”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在处理好与同事、领导、朋友的关系之外,还要面对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矛盾处理在很大程度上牵动着教师心理健康的弦。“班上有一个脾气暴躁易怒的学生,一旦谁踩到他的雷区,就不管不顾,在教室里殴打同学。这孩子本来就难管,家长还不配合。给我这个班主任造成很大的困扰。”程诺无奈地说,“有的家长因为离异或者工作不理想等情况负面情绪很高,加上自己的孩子处在青春叛逆期,不好管理,总是把压力宣泄在老师身上,经常不分时间、不停地给老师发‘小作文’、打电话。”

 

学校的日常管理制度和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有的学校要求师生早上7点上早读,晚上9点下晚自习,对“起早贪黑”的作息,有人戏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很多时候见不到太阳”。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打卡上下班,进出校门须登记,一部分教师因此产生了心理压力,表示“很压抑,感觉一点自由都没有”。“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后,教师更是普遍感到在校工作时间被拉长。孟婷婷提到:“我们曾做过‘ 双减’前后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研,能明显感觉到这段时间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比较大。”

 

还有的学校给每次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成绩排名、开会研讨,学生分数和班级名次就像教师的“紧箍咒”。有教师反映:“每次考试都特别焦虑,害怕成绩烂,根本睡不着。”“带‘差班’最头疼,每次上课都要做思想斗争,甚至会生理性厌恶。”学生成绩差一方面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影响教师的口碑和在领导眼里的形象,容易让教师陷入课越上越差、不断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三寸粉笔描绘学生长大成人的路,三尺讲台承载社会各界热切的关注。当前对教师的社会期待远不只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能,还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品格、“润物细无声”的修养、“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守等。这些既是对教师群体的赞美,也塑造了一种完美形象。教师的自我期待因人而异,与职业态度、人生理想、生活境遇等的变化息息相关。“我读大学时就对教师工作满腔热情,工作之后,身边有很多人羡慕。还没结婚那几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凡事都想做到最好,学校和领导给了我很高的评价。”程诺说,“现在的心境大不相同了,教课还可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与理想之间落差很大,做不了‘超人’,很多时候都想‘躺平’。”面对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的双重压力,教师难免经历一些心理“地震”,这一点在年轻教师群体里更加凸显。孟婷婷说,寻求心理指导的教师中,年轻教师要面对很多的职业适应问题,时常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他们是来访的主体对象”。

 

 

探测教师心理的“承载力”

 

“对齐老师了解不深,是个和善的人,也不知道怎么会抑郁。”程诺叹息道,“她自己去医院才查出来的。”当被问及是否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时,程诺答:“不太懂,心情差的时候胡思乱想,在网上搜过抑郁症、焦虑症的症状。”

 

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相辅相成。教育是生命润泽生命的事业,教师的人格、三观、精神状态始终辐射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当下,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却相对不足。缪群指出,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察觉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也不够,遇到心理问题,大多数老师总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而很少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和帮助。

 

“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意识到了也不相信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能起多大作用。”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周广东提到,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全面的,涉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严重的心理问题常伴随身体隐患,因而重视心理健康也是重视身体健康。

 

教师心理问题有累积性,“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排解,一般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周广东解释说,一般心理问题持续时间短,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与亲友倾诉等方法得到有效控制。而心理障碍持续时间长、影响大,轻则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退缩、失眠等,重则导致无法正常工作、人际冲突严重、长期失眠或食欲不振等,最严重甚至导致轻生。心理障碍很难自控,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医生的帮助。因此,教师个人的日常预防至关重要:一要有察觉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二要有及时求助的意识。教师千万不可讳疾忌医,要根据自身的心理承载力合理“泄压”。

 

 

 

山西省临汾市县底中学校长范志峰前不久帮一位教师排解了心理问题,他讲述:“我发现一位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女老师近来情绪异常低落,课堂上心不在焉,批改作业频繁出错。一开始约她谈心并不顺利,几经引导,才终于愿意倾吐心事。原来,因为所带班级成绩在年级评比中不理想,自己的孩子又叛逆,家庭矛盾尖锐,令她觉得自己家庭事业都没有做好,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旋涡。”了解情况后,范志峰立即安排学校心理辅导团队介入,每周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同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她交流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技巧,并协调其他教师暂时帮她分担了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状态逐渐改善,还主动和其他教师分享经验,鼓励大家遇到问题不要独自煎熬。”范志峰感慨,“守护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且重要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陷入困境,及时、恰当的关怀能让他们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重拾幸福感。”

 

 

设置教师心理的“泄压阀”

 

近期,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教师健康档案”。此前,一些地方早已设立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如浙江、北京、上海等。孟婷婷所在的浙江省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于2013年10月成立,在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做了许多探索。

 

孟婷婷介绍,中心面向全省教师,每周有两个半天的时间,由专家利用业余时间定时、定岗做公益性咨询,平均一周提供6次服务。专家团队由最初的20人扩展到目前的60人,基本是活跃在医疗系统、高校、社会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家。“目前中心的服务能力只允许每位教师每学期预约两次,有教师每学期都约满两次,通过对他们咨询情况的追踪,我们看到了向好的变化。”有教师反馈,自己对身边事逐渐有了新的视角和理解,工作、家庭关系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孟婷婷说:“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学习心理学知识、及时寻求专业支持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很有益处。”

 

在福建省某公立幼儿园任教二十多年的常青最近因接连被同一名家长投诉而备受煎熬。“希望能有人带我走出心理阴影”,她表示,记者是“远方的陌生人”,自己才敢吐苦水,“城市小,又在体制内”,平日里“不敢和同事说,更不敢找心理咨询机构,只能自己慢慢熬”。

 

像常青一样,碍于隐私、面子、害怕影响前途等不敢寻求帮助的教师并不在少数。周广东分析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观念的束缚。心理问题被认为是“弱者”的表现,甚至有部分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等同,导致教师害怕被认定有心理问题后影响形象和自尊。二是职业角色的压力。教师被赋予“榜样”的光环,认为自己必须积极向上、情绪稳定,这种社会期待让他们不敢暴露心事。三是心理服务的易得性与安全性不足。教师对心理服务的流程、专业性和保密性知之甚少,缺乏信任。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隐私性非常重要,孟婷婷讲道:“ 我们一开始就打造中立、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中心,不隶属于任何学校,致力于给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保护隐私方面,很尊重他们。”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渠道还须进一步拓宽和疏通。

 

首先,心理服务机构面临许多困难。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区域化、网络化体系,实现各地区资源互通和上下级信息贯通,是未来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条件。孟婷婷表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持续性、动态发展的工作,现在更多是在“点”和“面”上。一是经费有限,资源有限,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二是区域网络建设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层面仍缺乏文件支持。

 

其次,学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范志峰提到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不足,学校很难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教师服务,依赖于邀请外部专家则受到经费的限制。二是时间不够,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来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或者接受心理咨询。学校的教学日程安排紧凑,要找到合适的时间来组织大规模心理健康活动也比较复杂。三是观念障碍,部分教师有上文所述的“弱者”观念、隐私顾虑,不愿意参与心理健康帮扶活动。除了从专业支持的角度想办法,在校园里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互助的工作环境,提供温馨舒适的休息空间也很重要。范志峰提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一定是长期的、持续的,未来希望将其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各方面支持,进一步守护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