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塑造未来的基石,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其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
1月13日下午,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市政协主席孟庆斌,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
01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曾赞荣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办好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
近年来,青岛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前瞻布局教育资源,实施新校高位发展、初中强校提质等行动,构建起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
一大批惠民之举让教育的民生底色更鲜明了——
近三年新建改扩建学校228所,增加学位约19.73万个,全面保障了入学高峰期小学新生的顺利入学;
实施幼儿园长幼随学政策,全力推动有条件的265所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位超过1万个,招收幼儿3600余人……
基础教育“战线”长、师生多,要实现整体跃升必须系统谋划。在这一方面,青岛已展开新一轮布局——
实施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建立完善的镇村一体化管理和城乡联盟办园模式,优化学前教育公民办学位结构和布局,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到2027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
实施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提前谋划学校布局,建设更多优质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到2027年,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和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形成全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升级提优新路径。
实施特色多样发展行动,深化普通高中强校扩有计划,健全“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办学模式,到2027年,高中数量达到100所左右,建设省市级特色高中70所左右、省市级学科基地200个左右,形成区域内学校特色化错位发展布局。
02
城市与大学是命运共同体,校城交融、相互成就。
近年来,青岛鼓励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重点高校的办学布局不断优化,青岛高等教育的空间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启用;
2021年,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青岛滨海学院大珠山校区启用;
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启用;
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建成投入使用;
2024年,康复大学建成,迎来了第一批本科新生。
前不久,2025年山东省重大项目名单发布,青岛43个项目入选,其中四个项目与高校相关: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二期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西区)项目、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科教园项目、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蓝谷校区(一期)建设项目。
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西区一期项目全部封顶,将于2025年9月投入使用。届时,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的师生约12000人将入驻。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二期项目,与中石大一路之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海洋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医药学院、未来医学中心、海德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的10个单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一批高职院校的建立,同样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2019年,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迎来首批学生;2020年,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启动招生。
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青岛已培育6个省级示范产教联合体、20个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1.6万人。
如今,在青高校数量已达到30所,在校生规模已达50万人。初步形成了东部城区、西海岸新区、北部城区三大高校聚集地。
03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
去年以来,青岛不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对接。
2024年9月19日,青岛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深入合作。
10月,青岛市又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助推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会议指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青岛正在将高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在青高校围绕青岛产业布局,新开设140余个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符合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的“四新”专业。青岛则拿出专门资金,重点支持在青高校建立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的50个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各高校通过设立特色班、实验班、创新班,成立未来海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载体,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急需领域实战人才、拔尖创业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以斑马鱼等为模式动物开展纤毛生物学研究
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青岛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高校成果本地转化。
成立仅半年的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已在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明显实效。目前这一平台汇集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科技成果1万余项,筛选科技成果项目1000余项,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协议36项。
该中心将牵手产业链主企业、高校院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深度挖掘产业需求,精准链接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对接和转化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准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