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餐桌上食物多样性、设计自然观察弹性作业……科学教育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科学向未来

2024-06-05 16:29 来源: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童年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时机。每个小朋友的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和数不清的奇思妙想。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有的学校从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吃”开始,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教育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研发了有趣好玩的科学作业,孩子们乐此不疲;有的学校构建了低段“教师走班”和中高段“学生走班”的科学教育模式……科学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打开方式”。一起来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

以生态教育为特色

搭建“科学教育+”实践构架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通过搭建指向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实践构架,在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上做加法,在建实用活基地项目上做加法,在高效课堂、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加法,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跨学科学习等方面做好加法,在衍生外延活动载体等方面做好加法,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建设“科学教育+”多元基地,为提升综合发展的科学观念搭基。

 

学校整体规划,有序推进,以“科学教育+”概念谋融合,建成一批“科学教育+劳动/生态/戏剧/图书馆”的教育基地,完善课程场域建设,为科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是按一类标准配备科学实验室。二是建成配备完整的厨房系统和多媒体设备的美味工坊,让孩子们从餐桌上的食物科普开启对食用素材的科学探索。三是利用楼顶空间,建成水培、雾培、基质栽培等多种种植方式结合以及集成滴灌、手动浇灌的人工智能浇灌循环系统的智慧农场,让孩子们真切感受智慧种植、传统种植的乐趣。四是建成“生物多样性温室”“智慧农场”“科普长廊”“种子墙”“博物画”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科普空间,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为学生沉浸式感受生态世界中的科普元素创造了情境。五是建有师生们编排科创剧目、展示科创戏剧表演的校园小剧场。六是建设占地400多平的图书馆,馆内天文地理、宇宙探秘、自然物种进化、生态环保等科普类读物的藏书量达8万册,并配备学生可直接触屏点击进行科学模拟实验、观看科普纪录片等的现代阅读机。

 

集成人工智能浇灌循环系统的智慧农场

 

研发“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为形成总体而为的学生科学思维建模。

 

学校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教育为轴心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从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吃”开始,形成了从餐桌上的食物多样性,到田野间的生物多样性,再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科学教育主线,培养学生从小种子到大世界、从小切口到大图景的科学视野。

 

一是丰富科学教育基本课程内容,将云南本土特色植物科普课程、3d打印、模型设计与拼搭等纳入科学教学内容。二是开设“科学教育+食育”课程,利用食物3D打印机现场制作巧克力等,让学生感受到食物与科技的连接。三是开设“科学教育+劳动”课程,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实践性、体验性和综合性”校本课程。四是开设“科学教育+戏剧”课程,以小剧场为主阵地,引导师生结合所学所感,创编和表演科创主题剧。五是开设“科学教育+阅读”课程,通过科普阅读的推进,拓宽科普教育的路径,丰富“墨水屏”“阅读机”等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同学们观察独特地貌下的植物

 

激发“科学教育+”外延活力,为提升校内外协力的实践性生态筑型。

 

学校通过外延载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通过课后服务及科创社团拓展科创空间,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学校设有11门科学素养培养方向的课后服务课,并设有“科普阅读社”“云南的香料植物”“神奇的染色植物”等兴趣社团。二是扩大学生的学习边界。学校以生态教育领域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云南省科技厅保护滇池项目活动、观鸟活动等。三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学校让学生走向情境、走向生活,实现“各得其长、各尽其长”,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学校科技节,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践,不断增强对科技的兴趣。

 

科学课“云南的香料植物”探究一景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

打造充满理趣的“科学+”育人模式

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科学的种子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在建校之初就着力打造充满科技特色的“理趣”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精彩纷呈的科学社团,有趣好玩的科学作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学校逐渐形成充满理趣的“科学+”育人模式。

 

开展科学活动,激发爱科学的热情

 

科学活动应体现探索性、文化性和综合性。一是依托海门科技馆,开展“遨游科技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自主研发学习手册《畅游科技馆·海萌娃爱海疆》,让学生制作潜望镜、探秘深海科技、认识生命健康,接受科学启蒙教育。二是结合每年一届的“大黄蜂”科技节,开展科技节节徽设计、科学探索故事讲述、“未来音世界”乐器创意制作等活动。三是定期邀请专业团队来校宣传科普知识。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力量。

 

 

开设科学社团,营造学科学的氛围

 

学校利用大黄蜂科创中心,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开设蛋壳树科学、科学队长、趣味编程、金钥匙、电子百拼、科技模型、无人机等七大科技类社团,逐步提高科学类社团在课后服务时段社团的占比,丰富学生科技类社团选择的多样性,提升科学类社团的品质。与此同时,学校开发了4个校本科学课程:新科学双师科技课程、爱牛科技课程、变废为宝课程和金钥匙科技课程。同学们通过社团的学习,获得了许多“小达人”的称号。此外,各班还开设了科学班本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多样化的平台。

 

 

研发科学作业,提升用科学的素养

 

学校鼓励科学组老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设计科学探究类长短线作业。比如:自制简易温度计、种植蒜苗、制作垃圾分类图等,一项项关于自然观察、实验探究、科学阅读、动手制作的弹性打卡作业,让学生乐此不疲。此外,结合世界水日、全国科普日、科技传播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结合校本课程“行走大地”“魅力中草药”等开展科学作业设计。科学作业的成果可以是一张小报、一个微视频、一篇观察日记、一张思维导图、一份研究报告、一次主题分享。科学作业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

低段“教师走班”激发科学热情

中高段“学生走班”培养创新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构建了课程形式“社团化”、课程内容“系统化”相融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课程形式社团化。根据学生学龄不同,探索实施“教师走课”和“学生走班”两种形式。低段学生以“教师走课”为主,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老师在课后服务时段轮流在各班进行教学,以趣味性内容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热情,感受科学魅力。三至六年级实行“学生走班”,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在学校专设的社团网站上自主选择所喜欢的社团,并在特定时段到固定的社团学习班级,参与到相应年段的科学社团学习中。

 

 

课程内容系统化。学校低段“教师走课”科学教育课程,基于“少而精”“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三原则,设计符合一二年级学情的《小小科普讲解员》《迷宫设计师》《百变扭扭棒》《有趣的纸陀螺》等内容。中高段“学生走班”由各年级社团老师立足于学校的各类场景(科技馆、温室大棚、校园内各类植物、各类多功能室等)资源,创新性开设《植物标本制作》《绿色种植》《自动控制》等科技劳动课程,将科技融于实践;开设《科普讲解》《我们的家园》等科普课程,普及科学知识;开设《鸡蛋保卫战》《机械大师》等工程类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