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越来越“成人化”?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2021-10-15 13:52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不知从何时起,儿童变得不像儿童了。

  “刚过完5岁生日,化个纯欲蜜桃妆”,短视频中,身穿露肩装、操着娃娃音的孩子熟练介绍着化妆品;

  “我虽不争名逐利,但还想谋个一官半职”,讲台上,争当班长的小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竞选宣言;

  “要娶媳妇,丈母娘一定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作文里,十岁的孩子大谈婚姻与房价;

  ……

  儿童与成人的边界日渐模糊。早在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就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断言童年濒于灭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近40年过去,状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前段时间,一个平均年龄仅8岁的偶像团体宣布出道,引发舆论热议。有评论直言“8岁成团,字都认不全,就开始认钱”,令人唏嘘不已。

  是什么在侵蚀童年?

  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挤进童年的每一个缝隙。近年来,就业压力、高考竞争、普职分流、幼小衔接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家长和孩子的心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考上名校才能进入成长保险箱”,教育焦虑如野草燎原般在社会蔓延。于是,有了“鸡娃”,有了“海淀家长”,有了“学区房”,有了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孩子的世界几乎被学业全然占据,目标性、功利性碾压着孩子的天真,消解着童年的稚嫩。

  纷纭杂沓的网络信息,汹涌地扑到儿童面前。21世纪,手机、网络代替传统游戏、童话成为儿童世界中的重要存在。家庭里、公园中、商场内、火车上……随处可见抱着手机的孩子。他们与成人玩着同样的网游,刷着同样的短视频,接收着同样的信息。没有筛选,没有分级,脏话、色情、战争、暴力,就这样无遮无拦地袒露在孩子面前,被尚未成熟的思想全盘接收。他们开始用稚嫩的嗓音哼唱撕心裂肺的情歌,在嬉笑玩闹间吐露不堪入耳的脏字,“长着娃娃脸,写着儿童字,说着成人话”,如此违和,又如此常见。

  唯利是图的商业手段,来势汹汹地裹挟着孩子。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经济”迅速崛起。在巨大的消费市场面前,越来越多的商家将金钱的触角伸向儿童。从亲子类节目的兴起到偶像养成类综艺的火爆,从广告代言到直播卖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童星、童模层出不穷。一些家长也闻风而动,将孩子当作赚钱的工具,“啃小族”怪象由此而生。活在镜头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拥有了“人设”,哭笑皆不由己,又怎能要求他们保持童真?一旦与金钱牵扯,童年就变了味道。

  其实,关于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你我也都没有权利去定义。只是,有一种现象我认为值得关注——与儿童成人化相对,成年人出现了童稚化表征。在做客节目《十三邀》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擎曾分享过自己的发现: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不太能够延迟满足,而是沉湎于大量丰富的、好玩的、有意思的资讯。他将之定义为“成年人的童稚化”。

  两相对比,不由让人想起“揠苗助长”的故事。在“短平快”的成长中,一些本该在童年养成的习惯和品质被忽略了,这种缺失,或许一时不为人察,可终有一日会在人生中显现,甚或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弥补。

  成长,到底有没有捷径呢?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也许有一天,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想象,那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日子,只能从歌中去追寻了。

(作者:刘洁)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