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
而语文,一直认为,是“很难拉分”的。可补,可不补!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
这样的现象,表现在2020年的高考上,更加明显。
01
今年的作文题,启示我们
读和写一定要同步发展!
以全国I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客观来说,一卷作文乍一看非常难写。
材料比较复杂,首先需要的就是理清人物关系然后确定人物特点,这样才能够准确立意。难就难在需要写发言稿,有考生格式可能会写错,然后就是对不太关注历史或者理科生不太友好,毕竟需要引经据典,历史储备量不够可能就比较难下笔。
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何捷老师对此指出,该题首先依然是以读促写读写并进的命题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的回顾促进读书,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组织讨论,实现读与写的同步发展,这是从命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读写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提示,提示所有高中生读和写一定要同步发展,这是其一。
其二,非常注重审辩式思维,即便是对历史上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或者对众人已有定论的一些经典结论,也一再引发同学们站在各自的角度,凭借各自的阅读人生,社会体验,以个人的立场来叙述,书写个性化的见解。这就是弘扬审辩式思维,主张个性化解读,这对当代高中生是提出了一种创新精神、独立精神、思辨精神的提示。
第三,这次作文,比较好地去除了对以有素材的套用,在命题上给了方向,做了限制,让学生在指定的范畴内进行作文,同时又给足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这样一来,就使得考试甄别作用、选拔作用,在这次的命题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
对这些能力的检测,也提醒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夯实学科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关注、分析、思辨和提炼能力的养成,要努力拓展视野、加厚积累并形成基本正确的认识。
02
依命题趋势来看,
今后语文是否会越来越难?
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今年试卷总体来说还是做到了稳字当头。
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然而“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恶狠狠”地甩下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什么?“让15%人做不完题目”,成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目标?!
这话,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总觉得相关命题者是在故意刁难考生!
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不理解!
但其释放的信息与导向,却耐人寻味。那就是,意味着今后的语文高考,将在两方面产生变化:
1.阅读速度将成为语文高考的一大重要领域。过去,着重考量学生的理解、评价与鉴赏能力,而现在,多了一项指标——“阅读速度”。
2.阅读题量将大幅度增加。有关专家统计,今年高考的答题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如前面的分析:
今后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
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会出现考生连题都没时间做完的情况。
未来,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如果你依然说自己的孩子没时间读书,等同于说要自己的孩子放弃所有学科。
03
中高考语文未来会难在哪里?
1
考卷文字的增加
如果你的孩子不经常阅读,考试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吃亏!
如“全国卷”的语文作文,很多同学反映连题都看不懂,这样就考验了考生的阅读速度和抓住重点的能力。
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考生做不完卷子。
2
范围变得更广,不再局限于课本
对于名著的考核标准已经逐渐提高。
例如,相对简单的是这样的题目:
该题中考核了《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中的人物与情节的识记。
而在未来,名著阅读的试题会考到更多的细节,以免学生只是在得过且过地背诵。
或者是对比分析人物,让孩子谈谈对主人翁的个性化感悟;
或是结合给出的具体片段内容,鉴赏评价人物或者作品语言特色;
或者是对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探究作者的多种写作风格等等。
从最开始的作者年代、身份的考察,到现在的阅读理解,无一不在提示家长和老师,务必提高对孩子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
3
不积累古诗文文言文,吃大亏
古诗文在语文试卷里有34分左右,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达44分!再加上名著阅读的分数,可以说有50分左右,堪比一篇作文啊!占了语文分数的百分之三十。
所以不重视古诗积累、文言文阅读,将失去这几十分。
而这不是考前抱佛脚,临阵磨枪就能做到的,需要考生日积月累中完成。
04
语文为王的时代,
怎样提升阅读能力?
六个可以帮助孩子学好语文的小习惯供大家参考。
1
勤阅读,读好书,读经典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读好书、读经典。娱乐化的浅层次阅读是无效的。
一位语文名师曾经说过:
学语文不阅读,再多的刷题和应试技巧也救不了你!没时间阅读怎么办?争分夺秒,见缝插针。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
从小学阶段培养阅读习惯,一旦阅读习惯养成,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根本不用家长督促,他们自动会抓紧一切时间阅读。
2
勤做阅读笔记
不但要阅读,还要有效阅读。做读书笔记是有效阅读最容易在家庭中操作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阅读批注。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
a.摘抄、摘录;
b.做卡片;
c.提要钩玄;
d.写读后感。
3
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4
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让孩子大量朗读、背诵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通过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都能被体会出来。背诵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牢记于心。
5
勤于分享、探讨
要学好语文,还要学会分享。现在互联网提供了很多分享、互动和探讨的平台。
如通过互联网的提问、远程教育学习网站的在线答疑、论坛发贴等等。语文名师郭初阳老师在《如何精读一本书》讲座中曾经有个很好的建议就是,一本书读完以后,去豆瓣发帖,和网友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把自己的阅读感想分享出来。还可以多看看其他网友的阅读感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互联网是双刃剑,人家用来打游戏、刷视频,学霸却可以用来让自己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
6
勤于练笔、写日记
语文考试的大头是写作,也是今后孩子一生必备的生存技能。
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捷径,只有勤写!
比如,坚持写日记就是学好语文的最重要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日记还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写得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
写作和阅读一样,一旦形成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更是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出口。
05
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今天,语文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拉分王”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人,我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阅读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题者、缺乏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的老师,加上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携起手来,给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读书”。
这些“必读书”必定会衍生成堆机械的“必做题”。我们的孩子们,又会陷入新一轮的题海之中。
久之,阅读,将成为他们新的梦魇。
急功近利,隐性杀手。阅读这件事,真的需要慢慢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掌握所有的阅读策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就提高成绩;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写作指导,就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
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如此,阅读着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