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
三个故事,
不同的身份,同一个战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
贡献自己的才智、
光与热,
甚至生命!
研制新冠疫苗的女院士——
她教科书式的人生,传奇而精彩
她是我国工程院院士,
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在抗击非典、终结埃博拉病毒中
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仰坚定,深藏功与名
她就是陈薇!
01
逆行的铿锵玫瑰
铸造生命的盾牌
今年1月26日,
农历大年初二,
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
2天后(1月28日),
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
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她的每一次挑战,
都是在和生命赛跑。
4天后(1月30日),
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
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
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加快了确诊速度。
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
此前已在阻击非典、
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
作出重要贡献。
多年以来,
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
“无人区”探索,
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
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这一成果,
让她成为
“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每次出征都是一场硬仗,
哪一次“赴约”,
不是舍命为国?
02
从清华到军科
选对赛道,用心做事
选择、坚持、淡然、家庭,
这四个词贯穿了陈薇的一生。
陈薇是土生土长的浙江兰溪人,
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
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
1991年清华毕业,
她被特招入伍,
进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
从此信守自己对这份科研工作的承诺。
2003年初,陈薇赴美进修,
毅然婉谢了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挽留,
提前回国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担
当年陈薇参军想法的背后是一片反对声,
周围的同学不仅没有一个选择去部队,
而且就连陈薇的父母,
也希望她能够大干实业,
但是陈薇坚持自己的选择。
03
志当存高远
行且积跬步
部队的生活单调而清苦,
对身心都是巨大的磨练,
许多同批特招的同学陆续选择离开,
只有陈薇坚持下来。
无论周遭的环境如何,
甚至得知与同学收入的差距在百倍以上,
她从未动摇军心。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全国笼罩在非典的阴霾之下。
陈薇率队在最短时间内,
率先推出防治非典新药——
重组人干扰素喷鼻剂,
并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那一年,
陈薇同特级宇航员杨利伟等人
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殊荣。
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和掌声,
陈薇的心态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熏陶下,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能做实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才是陈薇努力的意义。
04
钻坚研科、爱国如家
每一步都在书写历史
在峥嵘的军旅岁月中,
陈薇体会到:
能打胜仗不仅要有勇有谋
更要学会先下手为强
多年前,陈薇团队开始进行,
“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
当时有人曾质疑过她,
没有疫情爆发,做疫苗有什么用?
陈薇当时没有作答。
2014年,
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
陈薇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
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
在研究期间,
陈薇去了塞拉利昂孤儿院
当得知有几十个孤儿
都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亲人时
她更加快了自己的科研速度
她希望在这世界上
不要再因为埃博拉产生更多的孤儿
在2015年,
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
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
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全球化的今天,
病毒传播不分国界。
陈薇不仅守护着中国,
同时也守护着世界!
获清华特奖又上“最强大脑”——
这位90后学神主动请缨去一线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众多志愿者默默坚守在岗位,
以“星星之火”
照亮了疫情阴霾下的天空。
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抗疫一线,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刘梦旸
就是其中之一。
01
上阵父子兵,并肩战疫情
“我要做志愿者!”
2月14日一大早,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某社区的
疫情防控工作站,
来了一位主动请缨的年轻小伙。
“我叫刘梦旸,是一名党员,
也是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希望能够在咱们社区做志愿者。
我对社区很熟悉,
现在人手紧缺,请求派我到一线!”
疫情防控工作中(中间:刘梦旸)
“你还是学生,
父母同意你来做志愿者吗?”
工作人员关切地询问道。
“同意!因为我父亲是民警,
他一直都在抗疫一线。”
刘梦旸回答。
为社区里的老人家送物资上门
在核实相关情况后,
从当天下午开始,
他就投入到了志愿者的工作中。
红安县紧临着武汉,
刘梦旸所负责的社区范围内
有大型商超、中小学、幼儿园等,
4000多户居民共计13000余人,
人员密度大。
做志愿者以来,
他平均每天要工作4个小时以上,
是社区里面唯一一个
需要穿着防护服进行工作的岗位。
截图来源:红安新闻
给病人开出行证明、
购买急需的医疗物资、
为老人家搬运米面上楼、
耐心给群众讲解政策,
刘梦旸每天需要做的工作繁多且琐碎。
每当收到大家的夸奖,
刘梦旸都会腼腆地说:
“你们不要这样夸奖我,
相比医护人员,
我只是做了一点微末小事而已。”
02
虽身处疫区,仍坚持科研
寒假至今,
除了服务志愿工作,
刘梦旸还自律规划时间,
保障科研时间不低于4小时。
2019年,
刘梦旸从答辩评选中脱颖而出,
荣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这是清华学子的最高荣誉。
竞选现场多次被网友评为——
“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
刘梦旸特奖答辩现场
他还登上过《最强大脑》舞台,
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分享自己的经历
来激励青年的成长。
“如果他们因为我的鼓励而变得更好,
哪怕只有一点点,
我也深感荣幸与值得。”
《最强大脑》录制现场(左:刘梦旸)
03
愿做疫情防控中的星星之火
值得一提的是,
1994年出生的刘梦旸
没参加过中考、高考,
一路保送上清华!
研究生阶段,他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WWW、KDD、SIGIR等
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顶会上发表论文,
并曾获得SIGIR2018最佳短文提名奖、
华为奖学金、西贝尔奖学金等。
来源:@刘梦旸
他说:
“我的家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
生于斯、长于斯,
家乡养育了我,清华培养了我,
在这特殊的时刻,
我必须主动担当起来,
能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愿做疫情防控中的‘星星之火’,
与全国人民一起点燃
战胜疫情的‘燎原之势’!”
基层教师防疫一线殉职——
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
她写下“请战书”,
先后3次向学校党组织申请参与疫情防控;
降雪降温时,她抢着到小区卡口执勤;
恪尽职守,冲锋在前
……
01
关键时刻冲上去
新年伊始,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2月1日,
罗桂梅向滨河学校党总支递交了“请战书”。
考虑到罗桂梅家中有瘫痪在床的老人、
双胞胎女儿才1岁多,
学校党总支没有批准她的申请。
“战疫时期,
我不仅是一名教师,
也是一名战士。”
2月11日,在罗桂梅的再三申请下,
学校党总支批准她负责竹林小区疫情防控工作。
没有防护服,
穿上做饭用的罩衣;
没有头套,戴上太阳帽。
每天入户登记摸排,
宣传疫情防控政策,
为居民代买蔬菜药品,
主动要求到室外站岗……
罗桂梅尽职尽责。
2月15日,大悟城区突降大雪,
从家到值守的小区距离2公里,
平日里步行半个小时就能到。
当天,罗桂梅迎着风雪,
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实在走不动了,
她就背过身去,歇口气。
大悟县公安局巡逻防爆大队
民警夏攀途经此地,
载了罗桂梅一程。
“我不认识她,
只记得她头上、脸上都是雪,
喘着粗气。
我问她去干什么,
她说去小区值守,
还笑着说我们都是风雪无阻。”
“你这两天很疲累,
现在鞋也湿透了,
先回去吧,我在这儿守着就行了。”
一起执勤的同事周丽萍劝说道。
“没事,可能是颈椎病发了,
我能坚持住。
这里防控任务重,我不能离岗。”
罗桂梅坚持不走。
就这样,
罗桂梅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战斗了7天。
直到2月18日早晨,
丈夫发现她情况不好,
赶紧拨打120。
到大悟县人民医院时,
她还轻声念叨着:
“我怎么在这儿,
还要去排防控值班表呢!”
脑CT报告显示颅内大面积出血,
罗桂梅陷入昏迷。
大悟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县教育局多方协调,
联系专家远程会诊。
每一个参与救治的人,
都在极力挽留这位女教师的生命,
但她始终没有醒来。
02
把爱洒给孩子们
在同事眼中,
罗桂梅总是那么乐观开朗、专注执着,
把每名学生的成长记在心上——
2013年秋季,
罗桂梅担任滨河学校二(7)班的
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这是一个组合班,
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罗桂梅对学生一视同仁,
对那些父母不在身边,
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孩子,
她最为牵挂,
关注的目光也停留得最久。
二年级下学期,
学生小余转校过来时,
对新环境不适应。
罗桂梅课堂上点名提问,
课后又单独辅导,
并和小余的妈妈保持联系,
鼓励小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罗桂梅的热情感染了小余。
很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涂鑫妮曾是罗桂梅的一名学生。
当时,她的语文成绩不好,
罗桂梅经常私下给她补课。
“最难忘的是
罗老师灿烂的笑脸,
最感动的是
她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爱,
最遗憾的是
特殊时期不能送老师最后一程。”
03
乐当人生引路人
去世的前几天,
罗桂梅还在少先队辅导员微信群中,
与大家商量组织少先队抗击疫情专题活动。
对许多年轻教师来说,
少先队辅导员算不上“好差事”。
安排值周、组织升旗、策划活动,
还有各种数不清的杂事琐事……
但罗桂梅憋着一股劲儿、绞尽脑汁,
一心想当好孩子们的青春引路人。
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罗桂梅开始“恶补”少先队工作的各种知识,
上网搜资料、跟优秀大队辅导员取经、
参加少先队专家讲授的培训课程。
“罗老师以前经常说,
干少先队辅导员,
接触的学生千差万别,
最忌讳千篇一律说教。”
在副校长张红梅看来,
罗桂梅对每个孩子的辅导都是“私人定制”:
对内向的孩子,掏心窝子;
对调皮的孩子,跟他们打成一片。
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是罗桂梅矢志不渝的追求。
组织“学雷锋月”活动,开展“一对一”帮扶;
带孩子们参加公益劳动,慰问孤寡老人;
定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祭扫烈士墓,
参观博物馆,传承红色基因……
笔记本上,
罗桂梅写着这样一句话:
努力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
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