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业技术师范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硕士博士招生计划、职业院校可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10月17日,教育部在青岛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超过一半;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重点产业和养老、护理等民生紧缺领域,增加教师实训力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截止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总量有45.56万人。目前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类别超过了150个,每年培养职教师资达到2万余人。“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还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
图片来源于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张劲松/摄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进一步解读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整个方案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2条举措。
方案中提出,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一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三年的企业实践制度; 深化教师的考核评价改革,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也要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方案提出,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优化职业技术示范院校建设的布局结构,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发布会上,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公布。确定了中国铝业集团、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引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产教深度融合。首批基地都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重点产业和养老、护理等民生紧缺领域的企业。
方案提出要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超过一半;建设100间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问,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力保障1+X证书的试点工作。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戴龙成
图片来源于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张劲松/摄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戴龙成在介绍山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中提到:
优化双师型师资配置,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可采取考察的方式招聘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高水平技能人才。
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可以自主确定本单位的绩效工资,允许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校办企业年度利润等收入,可以用于本单位的绩效工资发放。职业院校开展生产服务性实习实训取得的勤工俭学收入,可以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学生的劳动报酬。
(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见习记者: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