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幕,6个奖项中,医学奖(或生理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的得主已经诞生了。
但是,比起那些人尽皆知的成就,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这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过着怎样的人生?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
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故事都是最鲜活的作文素材,巧妙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必然会大放异彩~
永远不满足的“足够好”
人物:约翰·古迪纳夫
奖项:2019年化学奖
成就:发现锂离子电池,创造了一个可以充电的世界
这位97岁高龄诺奖得主有个好听的英文名:Goodenough(古迪纳夫),“足够好”的意思。好记又好听,而他却从来不满足于“足够好”。
数学出身,半路出家搞电池,参加过二战。
30岁才博士毕业,54岁开始研究电池,75岁研发磷酸铁锂,94岁研发全固态电池。如今97岁了,仍然带着最后一个博士生,并且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史上最高龄的诺奖获得主。
看起来曲折的人生道路,却并没有让他退却满足当下。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选择认为自己做得“不足够好”。
困难1
古迪纳夫出身于一个不怎么和睦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合让小古迪纳夫没事就外出“探险”,家旁边的小树林是他的天地。
进入中学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古迪纳夫却患上了阅读障碍,这让他学习任何东西都变得非常困难。
但对知识的渴求,让他选择克服困难。如果读不懂课文,就用手把它们抄下来。如果理解不了一个概念,就一遍又一遍地去思考。
就这样,他进入了父亲任教的耶鲁大学。摆脱了阅读障碍的困扰。
困难2
在二战时期,古迪纳以气象专家的身份参加了战争。战争结束后,突然奉一纸调令从欧洲回到美国,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年少的时候有阅读障碍,读博士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再加上还是跨专业,对于常人来说,能够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古迪纳夫并不满足,他每天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泡在图书馆里,为物理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博士毕业后,他拿到了参与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offer,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开始走向康庄大道。
困难3
1976年,锂离子电池虽然已经发明出来,但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过充的时候极易发生爆炸。这意味着这种技术没法真正投入大规模商用。
古迪纳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现了钴酸锂阴极——可以在嵌入,析出大量锂离子之后,还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而且钴酸锂阴极制成的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而且电压更高,能力密度更高,相比其他的电池可以多储存一倍,甚至两倍的电能。
这也让我们现在的锂离子电池拥有更小的体积,更大的容量和更加稳定的使用方式。
但他却并不满足。1992年回到美国后,古迪纳夫又提出了磷酸铁锂阴极。一种成本更低,更加稳固,可以用更大功率充电放电的物质。
你在街上看到的电动汽车,安装的就是这种电池。
对电池的极致追求,使这位老爷子现在还每天去实验室,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直到现在他每周一到周五都全天在办公室工作,周六日也会在家工作一天半。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都难以承受,而古迪纳夫——却已经做了一辈子。
差生也可以创造奇迹
人物:约翰·波兰特·格登
奖项:2012年医学奖成就:细胞核移植与克隆
2012年,英国发育生物学家格登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初中和高中,格登的生物学成绩却是250名学生中最差的。
他甚至被老师断言“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可是,正是这句话,让格登登上了自然科学的最高峰。
格登的中学时期是在英国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度过的,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学校为了他们这些差生的成绩,特地聘请博物馆馆长加德姆给他们补课。
格登非常高兴,因为跟着馆长,他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跟自然有关的知识。
有一次课间,格登指着自己的手指问加德姆“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会?”。
加德姆说:“因为长在手上的手指有神经细胞,可以接受大脑的指令。而被砍掉的不能。”
格登又问:“可是受精卵不仅能动,而且能够自然生长,被砍掉的手指为什么不能呢?”
加德姆被问的不耐烦了,大吼道:“你这个笨蛋,这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规律!你懂吗?”
格登不说话了,摇了摇头。
后来上大学后,他反抗家人的安排,把所有精力交给了生物研究。可是,他还是“太笨了”。
同一批的同学,有的生意兴隆,有的出版了小说,甚至在生物研究的专业也有同学出了成绩,只有他,还是默默无闻,不知道在折腾些什么。
但执着的喜欢,让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最终在生物学领域“化茧成蝶”。1958年,在完成博士学位时,他从蝌蚪细胞提取出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一举成名,被称为“克隆教父”。终于,在2012年,他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约翰·格登,曾经最差的学生,64年以后,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他现在工作的剑桥大学办公室,还挂着当初老师给予的那份最差报告。喜欢,就坚持奋斗下去,哪怕你是最差的那一个,无关成功,因为喜欢,便是最好的理由。
一生只钻研一件事情
人物: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奖项:2008年医学奖成就:发现了宫颈癌的成因-HPV病毒
生于1936年的豪森博士,目前是德国医学科学家和退休教授。
青年时期目睹了战后德国的景象,让他十分认真的对待生活,并专注于学业。虽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享乐主义,但是他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嬉皮一族。
诺贝尔委员会用“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
然而这4个字并不能概括豪森在科研生涯中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1974年,当时的医学界还错误地认为孢疹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原因。在美国的佛罗里达一个关于孢疹病毒的回忆,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孢疹病毒与宫颈癌无关。
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场中顿时一片沉寂,他的观点也被轻易的忽视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里,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也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
10年之后,转机出现了,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
然而当时的研究仍然举步维艰:美国财政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中止了对HPV疫苗研究的投资。有些人嘲笑豪森博士“一生只做一件事”是愚蠢的,那些早期同他并肩作战的同事们也走了大半。
然而,时间终于证明了真相。随着新技术的开发,流行病学验证了HPV病毒对宫颈癌的直接作用,人们对HPV病毒的态度从试探转变为肯定。
最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豪森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精神自白
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克·显克维奇
即使人世间和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最坏,也还有一样东西永远是美好的,那就是青春。——《你往何处去》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飞鸟集》
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
我觉得记忆是一种美妙的天赋,重现过去的才能和预见未来的才能同样令人惊叹,甚至更胜一筹。回忆就是一种善举。——《小友记》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
一位自高自大的人,就像是一只公鸡,它以为太阳上升,是为了聆听它的啼声。——《艾略特诗选》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
历史是不能制造的,也看不见,正如看不到草木是怎么样长起来一样。——《日瓦戈医生》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
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书上说,最好一辈子当傻瓜,也不要一时作恶。你不是傻瓜,他们才是。因为那些令邻居难堪的人,自己则失去了天堂。——《辛格自选集》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长得漂亮是件碰巧的事,是个运气问题。我们生下来可能会漂亮,也可能会普通,我们自己决定不了。可是,善良就不是碰巧的了。我们不是生下来就善良,我们是学会善良的,我们可以变得善良。这就是区别。——《耶稣的学生时代》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
有时我会想,人们之所以那么喜欢香烟,不是因为尼古丁的力量,而是在这个虚空和毫无意义的世界里,它能轻易地给人一种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感觉。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女)
这,就是著名的“代沟”,一直是这样的。不是年轻人不像他们的父母,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新的思想,展现出新型的勇气。相反,他们的行为同他们的父母一模一样,想法同他们一样,而且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能听取这么简单的信息:这一切都是以前做过的。——《对杰克·奥克尼的考验》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