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弑母案的背后,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

2019-08-18 10:09 来源:学生安全教育平台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发生后争议声就从未停止过。有人愤怒,有人同情,但更多的是疑惑,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惨案的发生。

  8月12日,“吴谢宇案”有了最新进展,吴谢宇第一次供述了他的作案动机。

  “我杀妈妈,是为了帮她解脱”

  据吴谢宇供述,父亲去世后,母亲因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而变得沉默,但是易怒,有时还因为楼上的小孩疯闹声,而怒不可遏,甚至跑到楼上去理论。

  他还经常看到妈妈唉声叹气,念叨已经过世的爸爸,并会写一些话在纸上,比如“我要去陪你”。

  他说自己有尝试去帮妈妈调整心态,但始终没用,才最终决定帮她“解脱”。

  在案发之后,吴谢宇以“妈妈去美国陪他读书”掩盖罪行,并向亲戚借款140多万。因为之前他觉得亲戚们对他家都不好,所以借钱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在“泄愤”。

  没多久那些钱就被他挥霍干净了,之后就去做了男模,他的想法是:多活一天是一天。

  因为要帮妈妈解脱,而做出“弑母”这种惨无人道的恶性,我们无法接受这种理由。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一个天之骄子,一个北大高材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杀人的恶魔呢?

  他能在考场上得100分做人却永远是不及格

  吴谢宇弑母案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他可以在考场上交出完美的答卷,却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他缺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性,是爱。

  在外人眼中他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秀。严格的家庭教育要求他,逼迫他成为了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人。

  而据吴谢宇的同学们讲,吴谢宇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抑郁的倾向,上大学之后这种情绪更加明显。

  显然,这种情绪并没有得到控制。所以消极情绪可能也是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也是人,不是机器人。他们有感情,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多沟通,不然很可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隐患,引发悲剧。

  为人父母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怨恨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别孩子养大了之后,却成了一个“白眼狼”。

  为人父母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了吧:我倾注所有的时间和心血来培养孩子,最后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与怨恨。

  造成这种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错了方向。

  每一个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家庭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一旦用错了力,使错了劲,很可能就差若毫厘,谬之千里。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