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部“暑期档”电影---《银河补习班》和《哪吒之魔童转世》一上映,便得到了不错的票房与口碑,可谓赚足了大家的眼泪。不约而同的是,这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引人深思的教育故事:前者,立足现实,抨击的是“只教好孩子”的应试教育;后者,天马行空,讲的是看似不羁的孩子终被父母感化“逆天改命”的故事。
前几天,圈儿妈和大家聊了聊《哪吒之魔童转世》,不知大家是否深有同感?今天咱们要讲的《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呢,虽然电影评价褒贬不一,但其中表现出的教育观念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思考的问题(内含轻微剧透)。
一、邓超说:这部电影,我想拍给自己的孩子看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亚运会当天,建筑工程师马皓文修建的大桥轰然倒塌,他为单位‘背黑锅’锒铛入狱,妻子也和他离了婚。转眼间,七年过去了,马皓文刑满释放,再次见到儿子马飞时,却得知马飞因为顽劣面临着开除学籍的处分。
他与教导主任立下赌约: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证明:马飞不是无可救药的‘学渣’。马皓文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长大后的马飞,实现儿时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催泪,是因为它的细节处理的到位,将父母对孩子的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表现出来。
影片中,在得知马飞要被退学后,任素汐扮演的母亲苦苦哀求着教导主任,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甚至希望下跪来换得儿子的学籍。而马皓文则义正言辞地和阎主任打赌“让马飞成为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这一幕的出现其实真实地源自邓超自己的现实生活:
初中时期的邓超正处在叛逆期,也遭到了学校的劝退处理,被骂是“社会上的人”。但是,母亲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而是冲进教室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不是社会上的人。”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成就了今天的邓超。
回想起来,邓超都会无不感慨地说“我相信我后来没有走错路,是因为那天下午妈妈对我的相信。”
爱与相信,这也正是邓超想要告诉儿女的道理。他说“我们想给自己孩子说的话,都在这部电影里了。”
二、多少孩子的成长败在了“我是为你好”
“我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体会不到呢”“你就这样(堕落)吧,你不用好好学,我看你也没有什么自尊心”“我这样不都是为了你,你考这么点分数对得起我吗”是不是有些熟悉?没错,这些马皓文前妻最常和儿子说过的话,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没错啊,妈妈供儿子上的是全市最好的学校,给他最丰厚的物质条件,都已经倾尽所有了啊。但错就错在“为你好”的实质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欺骗。当她说出这句话时,就已经站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单向度地给予孩子无限压力。
《我家那小子》这部综艺让朱雨辰火了一把,但“火”的原因竟然是朱雨辰妈妈特别的观念。
“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朱雨辰妈妈每天早上四点会为儿子熬制梨汤,会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大小事情。她认为自己已经做的够好了,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在这种无私的爱却让朱雨辰四十来岁还要依赖母亲打理生活,成为大家口中的“妈宝男”。
父母疼爱孩子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将这种爱化作压力,化作“为你好”的令牌,一昧地用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表达爱意,反而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在自己的的书《情感勒索》中说“一段糟糕的关系,就是情感勒索者。”以“为你好”为由,去希求一个想当然的结果,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去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地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
三、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影片中,与邓超的教育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阎主任。
在他看来,马飞就像是煤球“再怎么洗都洗不干净”,而值得让他称赞的只是校园光荣榜上的状元。这样的心态导致的恶果也在影片中展露无遗:当闫主任的儿子从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一向以学习成绩为追求的他突然就丧失了支撑自己的力量。在一次考试中,他只考了58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从没受过如此重挫的他选择跳楼自杀。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在北大,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学生会认为到了大学之后,生活非常迷茫,人生毫无疑义,这被他称为“空心病”。这些孩子长期被功利主义的教育推着前进,长大后除了成绩缺乏价值观与意义感,稍不顺遂便想着结束余生。
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后果。可怕的是,一昧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今年四月,“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机场被抓。事件过去很久了,可回顾整个案情,依旧会让人惊愕之余,又胆战心惊。在所有人的口中,吴谢宇都是以一个“孝顺的好孩子”“高冷学霸”的面貌而出现,可他却在2015年7月将母亲杀害,并制造“出国留学”的假象来欺骗家人。
直到被抓归案,吴谢宇都对自己的母亲避而不提。他身边的朋友称:吴谢宇的母亲善于给别人泼冷水,会用“高压打击式”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儿子。进入大学后,吴谢宇自卑而迷茫,并且认为都是母亲一手造成的。或许正是因此,吴谢宇开始动了杀心。
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获得成绩,但很多时候迷恋的却只是成绩本身。家长告诉孩子:这次要考好,每次考试都很关键。却很少告诉孩子:考得好是为什么?你以后要追求的是什么?
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考试,而是每分每秒。
四、对他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考到年级前十的马飞是个天生聪明的孩子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他是从小被王老师骂“缺根弦”的孩子,也是妈妈口中的“那么笨的孩子”。
无数的冷语相向,就连马飞自己都相信了:我是不是学习的料儿?
可是,马皓文不相信,他不断地在儿子的耳边念叨“我相信,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洗脑”了这么久,马飞总该有点进步了吧。在一次考试中,马飞获得了年级倒数第五的成绩,垂头丧脸的他回到家连头都不敢抬。
“可以啊,你才努力了那么一小点,就可以得全班倒数第五了呀!你是不是天才?”马皓文一边摸着马飞的头一边由衷地表扬,直到看到马飞也喜笑颜开地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或许,正是因为这句小小的鼓励,马飞才可以在后面的考试中获得年级前十的成绩。
可是,现实生活中呢?我们最熟悉的还是这样的场景:
孩子拿着这样的成绩单回家,父母会颐指气使地指着孩子的头“你怎么这么笨,努力了这么久还是倒数,什么时候你才能像隔壁家的孩子一样。”
孩子的世界并不大,父母的评价有可能便是他的全部。可如若,小小的世界若充斥着的都是父母对他的嘲讽,就连他自己也会自暴自弃吧。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中的一个回答,我至今也不能忘记。他说:
一个人在外面,不管多苦多累,受到多大的委屈,都不会想打电话回家。对家没有归属感,小时候想逃离家里,长大后不愿意回家。内心永远比较孤独,始终感觉,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
只有责骂的家庭,似是寒冷的冰窖,带给孩子的是一生的伤疤。生活在充满爱与鼓励的家庭,孩子不一定会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却一定会充满善良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