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里有句话:“培养一个自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
少做些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有的父母来说却很难。
我们总是一边责备孩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一边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喂;
一边跟孩子说桌子特别乱,一边又不厌其烦的帮孩子收拾;
一边抱怨孩子大了也不知道做家务,一边又抢过孩子手里的菜板,生怕孩子切到手......
面对孩子,我们怕摔着,怕碰着,怕衣服穿少了,怕饭菜不营养,怕他在外面欺负,恨不得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是,父母的无微不至,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01父母无微不至
孩子独立生活往往表现得很糟糕
对孩子过于无微不至,最直接的影响是孩子在独立生活方面表现得很糟糕。
当你一边念叨着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边又挽起袖子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对你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
一旦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无微不至,到了幼儿园、学校的集体生活,各种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有位幼儿园的生活老师曾向我吐苦水:
幼儿园里新生入园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时间,不仅要应付孩子的哭闹,还要面对很多孩子不会上厕所、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的问题,在自理问题上,孩子们普遍表现得特别差。老师也很累,稍有不甚,家长还会觉得是老师没带好孩子。
自理能力是每个孩子必须要学会的能力之一,必须从小培养,几岁会穿衣吃饭、几岁会收拾整理房间、几岁会做饭,没有任何捷径可言,都是靠父母一天又一天的引导和放手。
你替孩子多做一项,孩子自然就少学会一项。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厦门有个学校,给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布置周末学炒菜的家庭作业,一直到六年级。
有个孩子每周末都会学做菜,现已会做20多道菜,甚至现在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孩子奶奶欣慰地说:“以后饿不着他了。”
孩子能够照顾自己,是天下父母都喜闻乐见的事,父母如果把一切都安排好,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02父母无微不至的潜台词:
“没有我,你什么都不行”
无微不至是一种不信任。
父母之所以替孩子做得多,无非是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吃得饱、能知冷暖、能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看似是对孩子的深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并且传递给孩子非常强烈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衣服穿反了,妈妈冲过来:“我来帮你,你穿不好。”
这样有意无意的否定多了,孩子就容易没有自信,但事实是,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行。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
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
20岁明明已经应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父母做得越多越细,孩子的试错和成长就越少,每个孩子都是在一件件小事中获得自信的,父母替他们全部做完了,孩子就很难成长起来。
03父母无微不至
孩子却不领情
很久以前在读本上看过一个故事:有个青春期的小姑娘和妈妈吵架,一气之下,冲出家门。她走了很长时间,又饿又累,可是身上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路边馄饨摊的老奶奶,见她一个人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饿了想吃东西?”
小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没有带钱。”
“没关系,我请你吃。”老奶奶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小姑娘狼吞虎咽,刚动了几筷子,却哭了起来。
问及原因,她忙擦干眼泪:“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跟我妈妈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老奶奶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几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故事的结尾有一句话令人深思: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是啊,当孩子将父母的无微不至当成了习惯,做得再多再完美,孩子的心中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感谢的。
等到这个时候,你付出再多,都感动不了孩子,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很多家庭中,不少孩子不懂得体恤、感恩父母,对长辈呼之则来,挥着即去,动不动就发脾气。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对待亲人?是家长对孩子关心太少了吗?
恰恰相反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含辛茹苦,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的爱绝对不输其他任何父母。
只不过爱得太多太满,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作家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孩子的成长之路,比起无微不至的关心,放手才是父母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