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共写高考作文!当“世界看中国”遇上“中国看世界”

2019-06-08 11: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芒种,一个寓意收获的节气;端午,一个挥洒着拼搏者汗水的节日。今年的高考别有一番滋味,空气中飘荡着北国小麦熟透了的自然芬芳和江南米粽诱人的馥郁味道,为上千万高考考生提供着能量,滋养着智慧。

  每年高考,语文大作文是绕不过去的热点话题。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植中国大地,二是注重文化交融。

  今天的中国,正顺应历史大势,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今天的世界,正顺应时代潮流,报之以微笑走向中国。“一带一路”连接起东西方世界,它搭建起的桥梁,沟通的不仅是经贸往来,更是文明的交融。今年,我们的“高考作文大家写”专版,特意邀请了一些在华留学生和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来共同写作高考作文,让他们分别以“世界看中国”和“中国看世界”的不同视角,为我们勾勒文明的交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文会友,不亦快哉!

  我与中国音乐的情缘

  [蒙古国]昂哈吉雅

  “灰尘也有它的声音”,这是蒙古一位著名配音导演说过的一句话,他也是我最钦佩的人,我的姥爷。姥爷对音乐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热爱,他对音乐的执着与追求,感染着我们全家人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常说:“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怎能体会到音乐蕴含的宁静致远、空灵平和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美好的音乐作品能为人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和放松感,能滋养人的精神与心灵。在倾听和比较了许多国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乐后,我对有“中国味”的东方音乐情有独钟,并引发了我更有意识地去寻找音乐中的“中国味”。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接触的中国音乐,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饱含“中国味”的曲子让我对这部电视剧充满了追忆,更激发了我对中国的兴趣,让我产生了学习汉语的念头。直到来中国留学,我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音乐。在吉林歌舞团培训的时候,我曾接触到中国的乐器二胡,它虽然看起来小小的,只有两根线,可一旦演奏起来,旋律呜唱出的却是最诱人的甜蜜。

  音乐离不开舞蹈,培训期间我还曾在《茉莉花》的伴奏下起舞,我深深感受到这首中国民乐给人带来的幸福与灵动是如此美妙。而这些,仅仅是中国音乐之美的冰山一角。

  当我学东北二人转《猪八戒背媳妇》时,我能感受到音乐里面的“中国味”是诙谐、幽默与欢乐;当我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朋友们一起合唱《我爱你,中国》时,这里面的“中国味”是团结友谊与自豪振奋的精神。这些亲身经历让我强烈地爱上了中国音乐。中国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确实如此。听仅仅是一种感觉,自己体验才是真正地从骨子里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乌兰巴托人,人们一说起蒙古就会想起草原空阔、绿地蓝天、马牛漫山。在蒙古最有名的民歌是“长调民歌”,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而说起中国的音乐和乐器,内涵更广阔、种类更多样。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而我因为“中国味”的音乐与中国结缘,因为学汉语,接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感觉自己无比幸运。

  在中国多年的学习,使我觉得自己已经是半个中国人,可能比很多中国人还喜欢中国音乐,因为中国音乐已经是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快乐时、悲伤时、寂寞时、兴奋时,它一直陪着我、安慰我、激励我。对我来说,学一门外语不只是为了工作和交流,更是让我了解和学习中国音乐艺术的基石。它为我打开了中国音乐的大门,将来我还会不停地去寻找、学习与传播“中国味”。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文章主题来自上海卷)

  我劳动,故我在

  [韩国]李燦周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内容是劳动的理由。劳动是指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所有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并不是单纯地靠本能去适应自然,而是通过劳动积累经验,同时生产生存所需的工具,这才使得人类具有调节自然的能力。总而言之,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是,很多人对劳动持否定态度。有人说,“劳动太占时间了!”我不这么认为。那么大家觉得通过劳动能得到什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呀,科学技术的发展呀,钱呀,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通过劳动可以开发自己,学习爱自己的方法。

  我举一个劳动歌谣的例子。劳动歌谣是劳动时唱的歌曲。一般歌曲的内容中,表现与农耕相关的劳动礼赞最多,也就是说,这是人们为了享受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而创作的歌曲。当然,也有的歌曲表现了没有劳动成果的话,生活的艰难和空虚。人们就这样通过劳动生存。在这种劳动形式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

  那么,大家每天劳动几个小时呢?现在,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学生的平凡生活。这个学生,起床后帮着为家人准备早餐的母亲把饭菜端到桌上,饭后洗碗。上学的路上,他替父亲把家里的垃圾扔掉。到了学校,他打扫教室,领取学校为班里的同学提供的牛奶。然后帮老师整理试卷。吃完饭呢,把空碗端回原处。晚上为了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打扫了房间。

  这个学生在这一天里劳动了几个小时呢?从睁开眼睛到入睡,他一直在劳动。那么,那些是为了谁做的呢?是为了家人,为了同班同学们,为了老师,为了供餐的阿姨们,也是为了自己。这个学生一天到晚的劳动有没有物质上的报酬呢?没有。这说明为自己身边的人,为自己而做的行为其实也是劳动。

  从劳动的文化层面看,劳动有改变自身本性、发展潜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控制、调节和处理的力量。劳动是自然的生存本能,是开发自己、扩大学习的手段。劳动是辛苦的呀,是困难的呀,别这么消极地想。我想劳动就是实践我先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另一个方法。而且,让我感觉到自己活着,让我的存在本身变得有价值。

  请大家热爱劳动。剥夺大家时间和自由的不是劳动,而是拒绝劳动的懒惰心态。我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并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有价值,是多么宝贵的存在。

  (作者系浙江大学学生,文章主题来自全国Ⅰ卷)

  马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哈萨克斯坦]白婉淑

  马老师今年六十五岁了。她这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孩子。

  马老师接我们班时,我们属于全校两千多名学生里最差的、最难管理的一群学生。我们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孤儿,大多数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

  在马老师接我们那一天,我听到了校长悄悄地说:“没希望的班都像野狼。能再坚持两年就不错了。”马老师摇了摇头也没说什么。

  在马老师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李婷突然跳起来了,大声喊着“蛇”,跑出教室了。其他女同学连喊带哭也跑出教室了。只有李伟同学一个人在门口大声地笑。几分钟后,马老师手里抓着一条不到一米的游蛇,从教室里出来了。

  不知道马老师的脑子里当时想什么呢?后悔?害怕?讨厌?说不定。但是从这一次,马老师和李伟之间的冷战开始了。

  李伟跟奶奶一起住,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管他叫留守儿童。他说他父母每一年至少回来看他一次,但我们从没见过他的父母。所以大家都默认李伟在撒谎。

  李伟每一节课都会想不同的办法欺负马老师。给老师的凳子上倒墨水、油等液体,算是李伟最无害的调皮。有一次,李伟从马丽手里把书包抢来了,然后在扔给小王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窗户玻璃。就在这一刻,马老师进教室了。马丽哭着开始告状。大家都明白,小王和李伟都要受到学校的严格处分了,最起码得赔新的玻璃。

  这时,马老师慢慢走到破玻璃跟前,对小王说:“快去把书包拿回来,大家今天不上课。”然后看着李伟说:“你,跟我走。”我们不知道马老师带李伟去哪儿了,也不知道后面发生什么了。但是第二天来上课的时候,马老师自己安装新的玻璃,李伟帮马老师递钉子、协助。

  班里不只是李伟一个人淘气。由于我们班的同学总是跟其他班的学生打架,学校把我们班安排在后勤服务楼里上课。马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开着玩笑说:“我们不一样,我们是特别的!”

  马老师在带我们第三年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在全校年度知识竞赛中获得了六个奖。当然,其他班比我们拿到更多成绩。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希望”的“野狼”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自我挑战。这一年,我们班又被安排到学校综合楼里上课了。马老师带我们第四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学校的冠军班级了:70%的奖励都是我们班的,李伟拿了三项大奖,我跟马丽一人拿了四项。

  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马老师还是没有结婚。但是马老师有了孩子——27个孩子。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本名VANSHU KELIME,文章主题来自全国Ⅲ卷)

  “作者”亦“读者”

  叶天声

  “海风从远处吹来,发觉这人生悲欢看一看也无妨。如同看一场电影,也不必为主角担心太久。”周末独自一人来到大楼的地下一层,坐在座椅上思考着一位刚刚步入30岁的旅行家兼作家吴忠全的话。全场只有我19岁,上个月刚刚19岁,还没有步入20岁年华。刚好,这位旅行家兼作家新年之际迎来了他的30岁生日。说是在庆祝,实际上他坦白新年钟声敲响之时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我一向很外向,喜欢抓住身边的各种机会。当主持人允许我们观众提问的时候,我第一个兴奋地举起了手:“30岁前的您游走了那么多地方,您的青春一定过得很充实吧?我即将步入20岁,您对我有什么建议吗?”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晒出自己生活中最光鲜的一面,但生活依然会带给我们遗憾和失望。或者说,是那种与别人生活的攀比导致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朋友圈、微博、脸书,朋友的压力已经充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自己是生活的“作者”已经成为奢望,因为我们的“作品”在不断地为了迎合别的“读者”的目光而被修改。

  “艺术的意义是生活的本质”,在我刚刚到美术馆实习的时候并不理解这位艺术家的话。10天过去了,当自己每一天都盯着一段长7.6厘米的绳子——这件创作于1974年的艺术品时,我有了发自内心的感触。理查德·塔特尔先生追随自己的内心而创作,在上世纪70年代波普艺术流行的背景之下,他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将生活中的线作为创作材料,致力于对生活材料的应用。虽然作者本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但在1974年展出这件取名为绳索的作品时,在“读者”面前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与争议。是啊,就算自己不被别人左右,也会在与社会的接触当中被“读者”议论。但塔特尔不为所动,继续追随内心进行创作,自己重新定义了艺术,也改变了艺术。

  稍微走了点神,我又回到了这次的交流会中。“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抓住自己生活中的机会,最后你会发现,别人其实并不在意你的存在。”那位旅行家兼作家说。

  不论是步入30岁的青年作家,还是78岁的老艺术家,还是我们每一个“作者”,都应该为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的“读者”。

  (作者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学生,文章主题来自浙江卷)

  文明的韧性

  吴碧影

  今日中国,正以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呼啸驶过几千年的贫穷与落后,一扫往日被蹂躏的创伤,以独立自强的“中国创造”向世界展现大国风采。可回看“历史水位”的警戒线,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国土不整,山河不再;日本侵华东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在屈辱和病痛中抗争;国共内战,同胞遥望远方,不见故乡,只得高叹“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的车轮碾过时光,中华民族既曾享荣光时刻,又历经风雨飘摇。单剪出一段历史,也许太混杂、太粗糙,但正因其纯度不高,才凸显锻造冶炼的重要,就像泥土的塑陶过程。五千年的历史将文明不断铸造、再铸造,不仅需要重复寻土、制坯、烧冶等一系列过程,而因其柔软还需承担随时碎裂的风险。但不懂屈辱是无法了解自由的,正如贝多芬说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当你拿到历经隐忍的陶器时,你感受到的是厚重、心安,这种厚重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大地气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历经沧桑的领悟。那种厚重感,正是在浩瀚的民族历史中,在兵荒马乱中炼就绝世陶器。世间沧海苍天,最让人消受不住的是文明对坚韧的向往。

  这向往促使历史的车轮拽着民族的记忆飞速离开苦痛的起点,向反思和再奋斗的路上英勇向前。正如群星的璀璨是在黑夜来临后弥漫的,燎原的火光是在零星微光快灭时成就的,正是困境和磨难才使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奋勇抗敌。无论是抗日战争的保家卫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姿态,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在历史和实践中深挖自己的灵魂宝藏,增添智慧与韧度,释放勇气、希望和爱。

  中华文明的坚韧还得益于人民的韧性。五千年的文化将中华民族酿造为一壶豪情万丈的佳酿,让你既拥有渐入愁肠的月光,又拥有绣口一吐的盛唐。它让你哀号、啼笑、享乐、怡然自得,让你体会爱恨情仇的百种版本,知晓喜怒哀乐的千种表达:既可如屈子千年一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可在月明星稀之时,对长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或在落红处低声吟唱,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

  但当然,延续文明的韧性也需知往鉴今。若是不能时时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就会如同松了弦的琴,硬了筋的舞者,失去了通向自由的通途。人们对某些文化的反抗不无道理。如若我们纵容青少年退学,只为成为“C位网红”;将文化素质教育丢在一边,但凭“颜值”“锦鲤”度日;人人都是低头族,却不曾低头念书,那文明该如何赓续?铺天盖地的低俗文化驱逐了本应对高雅文化的热爱,将五千年文化绣成的月光、佳酿和盛唐变成了娱乐没有圈的迷惘、手机上的想象和千篇一律“韩流”的模样。

  其实文化长河源远流长的秘诀一直都在于弹性的最低值。只有全民弹性最低值的提高,文明的韧性才能得到增强,书店的真实热络才非仅为“打卡”,热搜排行榜的常客才能包含“娱乐圈外人士”,而我们也不仅低头看手机,更抬头仰望明月光。不忘历史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方能自爱自强,有韧则刚,用千磨万击还坚劲,用星星之火燎荒原!

  (作者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硕士,文章主题来自北京卷)

  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梁雨菲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来谈一谈劳动这个主题。不知道劳动在大家眼中意味着什么,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很烦很累的体力活,充满着机械性,没有任何意义;有人可能觉得劳动非常浪费时间,选择用钱雇人代劳,在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可能过不了多久机器人就可以替代人操持家务了。既然劳动费时费力,也很容易被替代,那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劳动之所以是人作为人存在的基础之一,也是人和动物的差别之处。地球上其他生灵只会为了基本生存需要而去进食、饮水、繁衍,而人最初尝试活下去、建立部落时就已经开始劳动了。虽然他们最开始也只是为了生存去打猎生火,但逐渐地,我们的祖先也会顺着本能,为了提高生活标准而去建房子、创造字符、绘制壁画、冶炼容器、酿酒……在人类社会发展还处在朦胧期,人类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候,劳动就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劳动,表面上是在“干活”,但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自己和族群建造庇护所,抗击风吹雨打;创造字符和绘制壁画,与同伴更好地交流;在大自然的馈赠中发现自己爱吃的谷物和水果,酿酒;制作容器能更方便地进食等等。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例子,但当我们从现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地球跳脱出来回到几千年前的时候,就能发现被当代人愈加轻视的劳动,竟可以是为人之本,是一步一步创造未来和更好生活的基石。

  让我们再把时钟拨回到2019年的今天,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劳动了?我们显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学习、工作、和家人朋友相处、在虚拟世界沉浸自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生活节奏也像一个失控的节拍器,快得让人心慌。每个人都像一个钢琴初学者,还没弹熟谱子就被老师调快了节奏,手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不论在哪个时代,生活就是生活。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疲于奔命,没有幸福感,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大家疏忽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这部分。没错,劳动确实要花上一段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跳脱出快节奏的轨道,就把自己交给要做的这件事情上,用双手亲自把一件事情完成,哪怕是清理地面或是浇花这样的小事,在做完之后,可以马上看到这片地方因为你的付出而变得整洁,这盆植物在你的帮助下重现生机。这种劳动是立竿见影、马上可以看到效果和回报的,会给予超出你意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人生重心还是学习,但我想在这里呼吁大家不要忽视劳动的价值。它可以帮你在无力沮丧的时候转移注意力,马上给予你成就感;它也可以作为你休息放松的选项之一。请大家铭记在心:劳动永远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作者系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游学学生,文章主题来自全国Ⅰ卷

  2019年的色彩

  苏畅

  “六二年那么呼儿嘿,建林场那么呼儿嘿。”饱含热血的塞罕坝精神把我的思绪牵引到荒原沙地变作浩瀚林海的奇迹之中。几十年过去,绿色事业还在继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2019年的调色盘里会增添更多生态文明的绿色。

  有那么一段日子,我们渴望绿色。或许是戴着令人呼吸不畅的防霾口罩走在灰蒙蒙街上的那一刻;或许是树木在非法伐木者的手中轰然倒下,作鸟兽散的那一刻;又或许是小区旁的水沟被垃圾堵塞散发出刺鼻味道的那一刻。但近年来,我们逐渐摘下了防霾口罩,我们享受着树荫,我们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潺潺流动。

  不知从何时起,春季里的漫天黄沙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花草和湿地。城市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公园绿地不断建设、水系治理不断强化,绿色逐渐成为居民们生活中的保护网。

  4月,北京市东城区首个智能垃圾分类箱投入使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回收,这对于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污染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都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垃圾分类的实施象征着我们向绿色生活又迈进了一大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巧用积分鼓励机制从垃圾分类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我相信这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随着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中国也向世界各国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成果。以园艺为媒介,牢固“绿色生活”理念,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一样,“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中心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日益显现。

  如何让2019年的生态绿色更加浓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绿色理念,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才是正确选择。

  当我们摘下口罩,打开窗,闻一闻暖烘烘的掺杂着青青绿草香气的阳光,会觉得我们现在为绿色所做的一切,都有它的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现被韩国庆熙大学拟录取,文章主题来自北京卷)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