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高校沉寂多年,终于迎来曙光。
日前,教育部发布“双万计划”。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办学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阙明坤认为,“这将为全国占据55.7%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利好。”
未来,普通高校和名校的毕业生,能在人才市场上同场竞技吗?
第一次大规模地支持本科专业发展,地方院校以及部省共建高校参与这个项目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次项目或工程都要大,“双万计划”来头不小。
4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延伸,“双万计划”将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
而且,“双万计划”提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
也就是说,普通本科高校虽无名校光环,但有助于其打造特色强专业。
一流的本科专业点要打造,对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将予以撤销,“双万计划”也是动态的。
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常快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速度。当专业面临招生困难、学科教学目标重合、就业前景堪忧时,离撤销也就不远了。
过去五年来,中国高校被撤销专业数量增长了六倍多,教育部2014-2018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被撤销专业总数为66个,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416个。在增长率上,2015年达78.8%,2018年达72.6%。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内涵建设比规模扩张更紧迫,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才能让大学生更有获得感。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眼下,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得感。
在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人数年年屡创新高,就业压力巨大。反观专科、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一派红火。
前不久,湖北潜江“小龙虾学院”首届毕业生被预订一空。这个听起来不甚高大上的专业,却比不少本科专业更能保就业。
扩招100万,支持237亿元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连职业院校都有了自己的“双一流”。
白领过剩,技工短缺,造成当下结构性失业。英雄不问出身,人才不问专业,市场用事实说话。
就业反而成为考研最主要的动因,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指出。
今年290万考研党走进考场,比去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21%,是近三年来增幅最凶猛的一年。
振兴本科教育被提上日程。2018年11月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教育部表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
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达87%。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双万计划”的着力点恰到好处,如何有效推动,仍有不少难点。
首先,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跑偏——重认证而轻建设。
本科院校积极投身“双万计划”,不能局限于争一流之名,忙于填表格、造数据、写材料、压任务、赶进度……倘若如此,“万双计划”对提高大学本科专业质量的促进意义,将变得有限。
这绝非政策的初衷——认真办出专业特色。
其次,有一流专业,自然就有非一流专业,就有资源上的差距,新的竞争缺失问题是否会出现值得注意。
根据2018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近七成属于100多所“双一流”,剩下的三成被700所普通公办本科高校所共分。
再者,打造一流专业点后,毕业生的薪酬差距呢?薪酬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薪酬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薪酬在8000至9000元之间的高校,一共有38所,基本都是985或211高校。
在实际操作中,双万计划如何避免新的学历歧视,乃至由学历歧视带来的就业歧视,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