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不应迎合功利导向

2019-01-29 14:59 来源:腾讯教育

  近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正式发布,这是首个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大学排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位列前三,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紧随其后。

  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本科教育是所有“双一流”建设大学的立校之本。去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称“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因此,关注、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个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排行榜,并没有真正聚焦本科教学,以及所有学生所获得的本科教育质量,所选的指标,有50%以上权重关注的还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学校获奖情况,存在唯论文、唯奖项的问题,这些排行指标,很显然受到当下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要让我国高校真正重视本科教育,让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需要真正聚焦本科教育,关注本科教育的内涵。

  这一排行榜,在评价教师素质时,有三项指标:师均论文数(占5%权重)、师均论文引用量(占3%权重)、国家教学名师数量(占2%权重),这除了论文就是获奖。而以论文发表数和引用量来评价教师素质,会让高校更重视学术研究,其逻辑是,重视学术研究,就是重视本科教育,因为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的问题。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向学术研究,而不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一排行指标,则把重视学术研究视为就是重视本科教学。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会对教学有影响,但是,其前提是教师把学术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该排行榜还有一项“教科融合”指标,是用“与本科专业匹配的一级重点学科数量”(占10%权重)来评价教科融合。这不是导向学校追求“高大全”吗?那些没有一级重点学科的本科专业,教科融合就得低分。这会让学校安于本身的定位吗?

  也许排行榜制作者认为这是用在“双一流”建设大学身上,但这迎合的是高校建硕士点、博士点的功利导向。按照这一评价体系,地方本科院校,怎么比也比不过综合性研究型院校。而在美国,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并不比哈佛、耶鲁的本科教育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排行榜,在评价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时,采用的指标,全部来自行政评审、行政评价的“成果”,如教学改革,有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占2.5%权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占10%权重)两项指标,按照这种评价思路,那国家增加教材数量、教学成果奖奖项,教学改革不就很突出了?

  对创新创业,则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占5%权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占2%权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占2%权重)三项指标,完全是各种竞赛的获奖情况。按照这一评价指标,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很强,可大家所见的是,高校学生获得的创新奖项不少,可真正的创新创造能力如何呢?

  我国大学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必须扭转学校重学术研究,轻本科教学的办学思路,还要清除重视本科教育,就是围绕国家奖励项目、学生竞赛,组织教师去报奖、组织学生去参赛的功利教育观。由专业研究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是对大学办学的专业评价,这一专业评价不能迎合当前大学办学的功利导向,而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出发,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否则,排行榜的价值就会遭遇质疑,也难以起到促进学校办学的作用。

  文章内容属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