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狠抓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开展思政课改革“六大行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十大建设计划,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方案,成功承办第14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持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近视综合防控,教育部在山东设立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省推进家庭劳动清单制度,扎实推动作业、手机、读物、睡眠、体质“五项管理”,切实发挥家校社协同效应,“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获全国家庭教育实践十佳案例之首。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 ; ;; 兜牢教育公平底线。建档立卡适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劝返复学,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贫困村留守儿童关爱室全覆盖。“双减”政策平稳落地,作业时间控制、课后服务开展达标率均为100%,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万家,压减率96.16%。 全力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学位授权点建设,目前全省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达17所、硕士高校12所,总量居全国第四位。2020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支持3所驻鲁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15所省属高水平大学和51个高水平学科。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体系”,分两批遴选支持36所高校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全面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实施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53个、培育建设学科11个、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5个。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或链主企业、行业协会结对,深度推进科教、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占全省获奖数的45.9%;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142项、技术发明奖43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总数的86.1%和60.6%。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 ; ;;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成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省份,40余个混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中、高职学校校均合作企业数量分别达14家、268家,教育链与产业链联系更加紧密。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每年为社会输送7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70%的新增劳动力来自职业院校。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深化。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认定一批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齐鲁最美教师”成为师德选树品牌项目。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机制,调整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布局,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体系,改进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编制配备、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绩效分配、县管校聘等改革成效突出,形成“山东模式‘10条经验’”,获全国宣传推广。 教育经费管理务实高效。“十三五”期间,山东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3274亿元,年均增长8.47%。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学生资助资金555.26亿元、资助学生(幼儿)1.07亿人次,出台首个学生资助地方标准,学生资助标准化建设创新经验获全国推广。 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2020年、2021年夏季高考普通类第一次填报志愿本科计划完成率均达到99.99%,社会对山东高考综合改革正面评价达94.1%,教育部予以充分肯定。 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4个、项目216个,总量居全国第二位。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鲁国际学生近2万名。人文交流成效显著,在20个国家建设孔子学院28所、孔子课堂46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教育系统将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