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好父母?这些话题早在百年前众多教育学家们就在聊。经历时间的积累沉淀和无数父母的亲身试验,23个教育法则脱颖而出,你会发现,这些教育观念在今天依旧适用,也仍具养分。
育儿没有捷径,愿与各位父母共勉。
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人们就把它们养在院子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得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
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便没有了自己的选择和思考。所有,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或许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象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在皮格马利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终于,他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雕像活了,成了他的妻子。
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积极的期望,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和朋友对孩子积极的期望和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相反,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孩子会变得消极,或者在遭遇挫折后一撅不振。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往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其他小鱼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想要游到对面,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再撞击了。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有玻璃墙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形成了习惯。
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好奇心的培养,就是让人对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进而他就会深入探究、学习。研究表明,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既使是熟悉的环境、事物,它们都不认为是理所当然。大自然的一个松果,一块鹿角,都是它们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会玩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一些我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这时候,父母鼓励孩子多尝试,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很好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比尔老师布置了关于未来理想的作文,小罗伯特描绘了一个200亩的牧场,并画了一幅牧场图。老师却给了一个F的差评,因为老师觉得太不切合实际了,罗伯特的父亲只是一位驯马师。他要求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就可以给出一个好成绩。罗伯特思考再三,并没有那么做。
这个F作业,一直激励着罗伯特,后来,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泪流满面,因为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看似多么遥不可及,可如今已经实现。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时,做一些安全方面的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
北风冷冷地、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地吹,温暖地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
南风为什么胜利,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也被称作“南风效应”。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这是商人世界里的双赢法则。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多加宽容,注重引导,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奏效。
约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带饭,妈妈也说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她经常怕约翰饿着,就给他送过去。有一天,妈妈知道了自然惩罚法,照例跟约翰说不要忘了带饭哦,但补充道,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饿肚子了。约翰答应着,依然忘了带饭。
于是,约翰饿着肚子过了一下午,这让他懂得,不带饭,自己就要承担后果。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自己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更加深刻。
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
鲁迅先生说过: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的“成长跟踪实验”。他在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有些孩子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过了漫长的20分钟得到2粒糖。
经过多年跟踪他们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的表现出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选择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3分钟游戏”。找来沙漏跟孩子约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3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3分钟,正是孩子专注的时间,3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孩子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加大拿心理学家进行过一次“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者被限制视觉、听觉、触觉,安排在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产生幻觉,三四天后,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焦虚、恐惧,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险,对他们千娇万宠,这样的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会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倒U型假说证明:压力太小,没有动力;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做什么事情效率才会高。
有一个心理暗示的故事:一个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们的巫师,只要是他说的,人就会朝着他说的方向发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后来一个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正是人们过于相信巫师,他的话就成了心理暗示。
给孩子适当压力,告诉他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谨慎,才能更好的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斯在富人区和穷人区放了两辆一样的车。放在富人区的车,完好无损,过了一个星期,它还是那样;在穷人区的车,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没过一天,就被人偷了。后来,他把那辆在富人区的车打破一块玻璃,没过几个小时,车就被人偷走了。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个试验为基础,提出“破窗理论”,用来表达环境对人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给孩子一个整洁温馨的家,夫妻恩爱,不当孩子的面吵架起冲突,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天赋递减法则,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的越多,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
在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有经验的渔夫说,现在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撒网的人少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在读书,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这也就能解释,巴西虽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却很多的事情了。
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潜能递减的现象。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准备多捐点钱;十分钟后,他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他决定不捐钱了。
当牧师终于讲完冗长的演讲,作家不仅未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这种效应在家庭中时常发生。例如孩子错了,父母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告诉我们,我们从事某一样工作,总有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长处与短处,提高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短处,工作就会更成功。
如果学理的学生不懂文,他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的创新能力就不高。孩子的发展也是这样,均衡发展,更能让孩子在未来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尼采说:朋友,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
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孩子更准确的时间,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准时的信心。它会把孩子弄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一个为标准。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个以上的人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也无所适从。
13岁的德比与艾丽斯走到了一起,一开始家长和老师都全力干涉,这反而让他们有了共同语言,更加接近。
后来,校长改变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不仅没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他们纯洁的友情玷污了。
过后,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没有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分道扬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孩子对异性充满好感是很正常的,父母和老师以平等的姿态加以引导,将情感转发为学习动力,这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方法。
甘地夫人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谎言。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不好,她平静的告诉拉吉夫: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谁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的忍受了这一切。
挫折常常无法避免,教孩子勇敢面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平稳。
布莱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他说: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师夸我的作业。因为他们,我才坚持着做我的作业。中学校长知道了我的情况,每次逃学,他总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谈话,就像老爸一样。
在他的帮助下,我又对读书充满兴趣,并考上一所文科艺术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后来还获得全美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而闻名全国。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说,这就是“真爱法则”。
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在孩子调皮时,给他真爱,是用心的关怀、交流,而不是下结论,放任自流。
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给了第一个仆人5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塔伦特。第一个人赚了5塔伦特;第二个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三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
富人回来了,对第一个仆人说:你是位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并把第三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一个仆人。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这说明一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绩,而这些好成绩又会进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狐狸世界的法则是:成年后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们必须独立养活自己,这也是自然法则。如果你不懂生存,就被淘汰。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自己的孩子去公园,有很高的台阶,孩子兴奋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时候,他望了望母亲,母亲慈爱地用眼神鼓励他而没有去扶他。
人生的阶梯,我们不知道要经历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爬自己的人生阶梯。有远见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财产留给后代,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唯有他们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就已经死了。但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
原来,渔人在船的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鲇鱼出于天性不断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潜能,从而活了下来。
这就是“鲇鱼效应”,它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内部潜能。
在孩子教育上,给他们竞争的舞台,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他们以后才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
有些父母,总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阻挡孩子的进步。要把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加油吧,爸爸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