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文件一出,有极力赞成,也有担心体育成为下一个应试科目。
中考体育几乎一直在阻力中前行。如何客观认识中考体育?中考体育如何更科学、公平?对于存在的“保底分”“人情分”现象如何避免?希望这篇文章给大家更多理性认识。
作为一项与升学密切相关的考试,中考体育从40余年前诞生之日起就受到高度关注,每一次调整或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然而,作为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导向的考试,中考体育一直在阻力中前行。
01
体育在中考中分量逐年加重
中考体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停止了有升学任务的初三和高三两个毕业年级的体育课,并将其课时用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学生体质下降。为改变这一状况,1979年4月,上海市崇明中学首先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至1981年,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等6个省市进行了体育考试的试验。同年4月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指出,中招体育考试的试验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精神和要求,方向完全正确,应该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下去。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体育课成为升学考试科目,并以条例形式被明确下来。
中考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后,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当时教育界的共识是,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旦全社会素质教育的大氛围形成,教育不再过分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中考体育的使命也就完成,便可退出历史舞台。
中考体育的实施,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有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以河南为例,中考体育为河南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几次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来看,初二、初三、高一这三个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最好的,说明中考体育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另外,推行中考体育还改变了大众的体育观念和社会的体育氛围。调查显示,湖北、河南两省自2009年体育考试制度改革以来,体育课程的实施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课的程度较高,其中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的占比高达68.1%;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体育课的学生占比为48.5%;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体育课的学校领导占比为52.2%;重视体育课的家长占比达75.4%。
中考体育各地分值不尽相同,基本在30分至50分之间,近年来总体趋势是分值增加。江西、广州、福州、天津、无锡等多地出台政策,提高中考体育分值。体育在中考中的分量逐年加重。2019年底,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为100分,且从三年一考变为一年一考。
2007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个别指标有所上升,但整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分值的增加,旨在进一步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引导教育回归本位。
02
中考体育如何更科学、公平
随着体育在中考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舆论对考试科学性、公平性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当体育与中考招生关联,“单一练考试项目,突击练体能”等以应试为目的的体育教育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观点认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分值以及体育统测难度,会让学校、家庭更加重视体育,但重视体育的目的可能不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技能,而是提高体育考试成绩,这是由应试思路决定的。
那么,如何使中考体育更科学呢?
首先,既然是考试,参考人员就一定会做应试准备,应试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但需要厘清的是,体育的应试与文化课的应试有本质区别,后者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缺失,因为学生可能只关注考试要考的部分,而缺失的内容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中考体育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普遍不重视体育、体质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再怎么应试,进行的都是身体活动,都不会造成体质健康状况的缺失。因此,体育应试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克服体育应试现象,避免把体育这件能给学生带来开心快乐的事变成强制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有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备考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业余运动员,每节课重复训练考试的几个项目,课堂内容强度高、重复性强、枯燥,置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差异于不顾。体质弱的学生把这种体育课看作“魔鬼训练课”,对体育课产生了抵触情绪。体质好的学生把这样的体育课看作“放羊课”,感觉没有意思,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九年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成了中考体育项目的考前集训;77.1%的学生认为,学校会利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进行中考项目的训练。
解决问题,需要在考试办法上下功夫,而增加考试项目的选择性及与体育课的关联性是普遍的共识。这要求体育考试的项目与体育课授课内容高度相关,避免师生因准备体育考试而忽略日常体育课教学。同时中考体育也要形成一个试题库,试题内容是多方面的,各种项目都有,学生想要参加体育考试拿高分,试题库里的所有内容都要去尝试。
例如,河南每年中考体育的项目都是考前一个月抽签决定,学生不知道要考什么,因此在日常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每种项目都要兼顾到。
云南中考体育的100分中,有60分是按照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分配,学生只要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锻炼,各项目都能达标,这部分分数就能拿到。另外40分是技能、体能的测试,包括必考和选考项目,“三大球”必选一项,“三小球”、游泳、武术等可任选一项,让每个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和兴趣来选择。另外,除了按年级逐渐增加分数占比,考试难度也会逐渐增加。以排球为例,第一年考几个动作,第二、第三年要考学生会不会进行一场排球比赛。这不是用分数为难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督促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让体育运动成为自己的习惯。
03
要避免“保底分”“人情分”现象
为了使体育不成为学生中考的拉分项,部分学校在体育考试特别是过程性评价中,存在给学生打“保底分”“人情分”现象,导致中考体育成绩没有区分度。如何看待和改变这一现象呢?
首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过程性评价的弊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过程性评价的积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为了使过程性评价做到阳光、公开,教育系统应加强综合性监督,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家长、媒体监督,校际交叉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等多种方式,避免“人情分”“保底分”现象。
比如,江苏省苏州市的体育中考满分为50分,其中5分为过程分。每年体育考试期间,教育行政部门会抽调专家、行政人员、体育专业人士对各学校进行抽查。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中考体育并非选拔性考试,而是激励性考试,旨在让所有孩子都参加体育锻炼,没必要设计文化课那样大的区分度。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考试没有区分度而在锻炼中懈怠,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不能为了让大家都达标,就制定一个很低的标准。
04
学校体育还能做什么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给了学校体育一个很好的定位。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体育除了改善学生的生物性指标(体质健康)外,对学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塑造作用更加独特和强大。一些优秀的品格,如团队意识、规则意识、不畏困难、勇敢顽强等,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去体验和感受,这不是文化课教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就能形成的。然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体育工作者,还沉浸在过去比较传统的生物性指标追求上,对心理和精神指标改善关注不够。
除了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外,我们还可以从多方面保障和促进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与中考体育同等重要,它能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巩固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的技能。但过去我们为什么落实不了?这需要一个有效、可落实的机制。比如,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校每天都有两个大课间,上午半小时下午半小时,全区课表重新排,这是从制度上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2013年河南省政府下发文件,明确所有中小学每天两个大课间,到现在一直坚持得很好。
除了上述具体工作措施外,要推动学校体育发展,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理念,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教育观、教育评价观,逐渐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二是条件,目前学校体育还面临着教师配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建设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三是评价体系,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包括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评价,也包括社会对学校和教育的整体评价。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