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养”并不等于放纵

2020-08-17 11:24 来源:新华网

  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为人父母者,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

  不久前,河北邯郸一名高考考生当众跪谢父亲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感动了万千网友。这些年来,每年高考结束之后,考场之外的温情时刻都让人深深感受到父母之不易、教育之不易。

  有人感慨地说:“每个横空出世的奇迹,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还有人说:“在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之前,愿我们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可以说,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父母就踏上了一条既有鲜花,也充满了荆棘的征程,培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责任,绝非“重大”两个字就可以简单概括。

  家庭的成长环境,乃至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让为人父母者如履薄冰。成为父母所带来的压力,甚至让部分年轻人一再延迟自己成为父母的时间,甚至干脆拒绝成为父母。

  有人调侃说,在所有“职业”中,唯一不用持证上岗的就是“父母”,一到差不多的年纪,就有人催你上岗,而且上岗后不组织系统培训,学到什么程度完全靠自觉。

  与传统“中国式家长”严厉的教育模式相反,如今,不少父母开始崇尚“放养”教育,事事由着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压制,只有“放养”才能释放孩子完美的天性,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成长。

  尊重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本义。然而,“放养”并不等于放纵。正如纪录片《镜子》里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社会学家的研究同样发现,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放养”式教育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农村,随着城镇化加速,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时间、经常性地成为缺席者,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

  在城市,许多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很高,却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把孩子的成绩交给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把孩子的陪伴交给上一代人。每年暑假,孩子因缺少安全教育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故频发,让人扼腕叹息。

  最近,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张霁、姚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在赞叹之余,认为“天才少年”一定是天赋异禀,绝非普通孩子能比,然而,他们并非天生优秀,甚至也曾成绩平平。张霁第一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之后也只考上三本;姚婷也曾经失败过,保研的时候错失了一个向往的学校。

  作为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两位“天才少年”靠什么弯道超车?张霁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对他的影响就特别大,通过每一件小事,帮他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品质。姚婷的成功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不止一次提到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人就像我的心灵驿站,能源源不断给我补充能量”。

  天才不可复制,但优秀一定有迹可循。从这两位“天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到,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彰显着父母的格局和用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躬身播种,才能在秋天收获累累硕果。为人父母者往往还要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可以行色匆匆,但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请耐心地浇水、施肥,给予这些种子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然后静待他们开花结果,长成大树。

来源:新华网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