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成绩暴跌成个位数:孩子开始追星了,家长最不应该做的是这件事!

2020-07-18 10:51 来源:家长帮

  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时刻刷着明星的动态;沉迷“爱豆”耽误学习,甚至背着家长偷偷去看演唱会……这样的“追星少年”你家也有吗?

  私生饭追到明星家里进行骚扰,某爱豆粉丝和某爱豆粉丝互撕掰头,某明星黑粉把某平台搞垮了……

  这些孩子聊天常常聊到的,常出现在娱乐头条的词汇,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追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大多数父母并不认可,怕孩子荒废学业,也担忧“追星”给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不良影响。而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往往家长越是反对,孩子追得越欢快。

  前段时间,佛山一个高一女生痴迷肖战导致成绩暴跌,并乱借钱的新闻也上了热搜。

  图中这位40多岁的妈妈因为女儿阿欣沉迷追星,而被逼到求助电视台。

  她女儿阿欣像是入了邪教一般,脑子里只有肖战,没有丝毫学习的心。

  会在半夜把已经睡着的妈妈喊起来,让妈妈给自己转账,去买肖战的新歌,情绪疯狂得令人害怕。

  不仅如此,阿欣还学会找同学借钱,不管这钱日后能不能还得起,都要去买肖战的代言产品。

  这笔钱,越滚越多,让这个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再看看女孩无脑追星前后断崖式下跌的成绩。

  语文从105分下降到21分;

  数学从60分下降到9分;

  英语直接从128分归0;

  这三门主要科目的分数直接从293,降到30分……

  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相信每个家有追星少年的家长也是满脑子充满了疑惑:

   为什么孩子那么孩子狂热于追星?因为追星而网瘾厌学怎么办?跟坏榜样学坏了怎么办?该阻止孩子追星吗?什么程度的追星是可以支持的?什么样程度的需要引起警惕?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1

   无底线的追星,不如不追

   其实,关于不理智追星的话题,早已不止一次地引起了全网的热议。

   比如13岁少女疯狂追星,气得父亲失去理智,被父亲用刀砍死,酿成如此悲剧也是追悔莫及。

   还有一些粉丝会不顾时间地点方式地去见自己的爱豆,闹出很多笑话,甚至是生命危险。

   比如,张艺兴出席某场活动临走的时候,一群女粉丝蜂拥而上,扒着车窗张望张艺兴,被网友吐槽像《釜山行》。

   其实这种行为不仅让明星尴尬,而且对于粉丝本身而言也比较危险,如果司机不注意,被碰到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粉丝的过激行为成为舆论中心的事件比比皆是,最严重的要数13年前的杨丽娟事件。

   刘德华的头号疯狂女粉丝杨丽娟,她从16岁的时候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看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听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

   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杨丽娟见到刘德华流露出崇拜的眼神

   好不容易在2007年的3月25日见到了刘德华,并被主办方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近距离接触。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杨的老父亲却因经受不起折腾,在3月26日留下抗议信跳海身亡了。

   ▲杨丽娟接受采访时泣不成声

   更有甚者,某教师把追星带到了课堂。前段时间“某粉丝利用教师身份通过学生提供应援”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身为人民教师,他居然敢在课堂上带领一整个班的孩子们追星,还发到网上,炫耀自己的追星热情。

   还有拿着肖战照片,在老师的要求下,代替老师为他送祝福的小学生。

   这样无底线的追星,已经追到迷失自我,乃至牵扯家人,付出的代价太过于沉重,更不值得提倡。

   本来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这些追星过程中的“车祸现场”又不得不让我们引以为戒。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做自己,如果因为追星而丧失了自我,那不如不追。

   2

   为什么总逃不过“追星”?

   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星”实属正常。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认知程度有限,分辨力不高,容易从众。有人说,追星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全心全意地爱着一个人,或许那个人一生都不知道你的存在。

   撒贝宁在一档关注00后的青少年脱口秀节目中,这样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心理动因:

   “追星其实是在追你自己,你其实是在为自己设计着一个理想中的生活中的人设状态,其实最终追来追去,追的是自己的影子。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世界里并不那么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愿以偿,但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构架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

   你看到他(偶像)那个样子,其实就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你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优秀,一样成功。”

   那么,究竟为何孩子的“芳心”为何被“爱豆”捕获?

   1.追星的背后可能是现实的缺失

   追星追逐的其实是心中的某种潜在欲望,于是就产生了“投射效应”。当一个人不能完全实现其生活理想时,便可能会痴迷于某个偶像在这些方面的特质来聊以自慰了。投射还意味着,追星者本人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诋毁和批判她的偶像。他们对偶像的维护的态度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维护。

   2.追星的背后可能是父母忽视的心理需求

   孩子需要父母的温暖,需要父母来作为他们的榜样。在很多时候,可能父母忽略了这一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偶像、产生偶像崇拜,是自然产生的需求。偶像崇拜是孩子发展进程中的依恋转移。

   追星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归属和爱的需求,这正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主要冲突,追求自我和独立,和父母疏离,追星成为了青少年寻找归属和爱的方式。3.追星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最初的梦想

   追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为自己设计勾画理想的自我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每个时代的青少年心目中都有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

   “我觉得他唱出了我的心声”。偶像是精神寄托,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精力在这个追星的过程中被宣泄出来,心灵得到慰藉。

   4.追星满足了社交需求和从众心理

   此外,娱乐需求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在枯燥生活中、学习压力下增添生活趣味。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追星的根源在于感情需要、向往成功、发现理想的未来自我、追求时髦、寻求刺激。在特殊的成长时期,青少年更需要获得同伴的认同。为了和某个群体有共同的交流话题,孩子会从众追星。

   3

   家长到底要不要管?

   说到这,父母可能委屈,我们都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总是想办法满足孩子,他到底缺什么?他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难处?

   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追星,有点难以拿捏。多的是孩子以喜欢的明星为榜样,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考入理想的学校,也不少孩子因为沉迷追星,从原来的“乖孩子”变成反面的“不良”学生。

   担心孩子追星会变坏,禁止追星可以吗?那就没收手机、强制禁止?

   万万不可!一刀切而缺少沟通的方法,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成为孩子的对立面,下次就很难成为孩子想法的分享者。

   《变形计》中有一位叫陈思媛的16岁城市孩子,每年在追星上花费十几万,家庭却只是普通工薪阶层。

   父母不理解,经常在她各地追星回家后爆发冲突,但每次追星行为,她还是找父母要钱,甚至耍赖抢夺。

   不仅如此,因为长期旷课追星,她还受到了休学处分。非常符合因为追星而“堕落”的学生形象。

   陈思媛有着追星孩子很典型的共性:在追星中获得认同和成就感。这个道理和沉迷游戏类似,因为对自己的生活缺少认同感,所以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中获得快乐。

   她不被家里的大人信任,也许对自己也不够信任。其实这时候,孩子最需要来自大人的鼓励和认可。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对这个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追星的行为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给他们一些自由度,合理范围内的追星是不需要强行制止的,因为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毕竟,往亲子账户里多储存一些沟通和交流的基础——爱,等孩子步入青春期时再争吵,还有爱余下。否则,父母前期与孩子的关系便有问题,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只会更快的加速亲子关系破裂,产生对抗性。

   其次,帮姐还建议家长们尝试和孩子一起“追星”。家长来可以尝试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她的爱豆?并试着不带有色眼镜地去发现这些偶像身上的积极因素。

   比如我女儿喜欢的TFboys,我在陪她看过几次他们在春晚上的表演以后,发现他们除了皮囊好看之外,身上也有很多积极的个性,学习也很努力等等。

   如果我在女儿那个年纪,应该也会被这几个好看的男孩迷得七荤八素的。

   尝试和孩子一起“追星”,启发孩子寻求偶像身上的闪光点,那些努力、那些奋斗,那些不易,而不是镁光灯下的不劳而获。把偶像努力向上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更让我们宽慰的是,社会环境与政策也在做积极干预。

   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一项通知,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

   大力整治明星话题、热门帖文的互动评论环节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

   而最近处于风口浪尖中的肖战工作室也已发布致歉信声明:将用积极的态度引导粉丝,维护社区和网络传播秩序。

   相信在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饭圈文化会变得更积极向上,避免更多极端追星事件发生。

   孩子追星这事,你怎么看?在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来源:家长帮 文:丁丁的妈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