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财商教育:孩子深知 父母的钱和他无关

2020-01-24 11:16 来源:腾讯教育

  邻居安迪和我聊天时说到,女儿从他这里借的几千块钱迟迟不还,也不提一句。我笑笑安慰他说,反正父母的钱早晚都是儿女的。安迪耸耸肩说,“那可不一定”。

  安迪八十多了,拿着退休金,有房有车有存款无外债,独自安享晚年。和孩子们节假日聚聚,平时互不干涉。按照华人的观念,安迪过世后,房、车变现,和剩余存款加在一起给三个孩子平分,皆大欢喜。但是貌似安迪不是这样打算的。

  北美的个人财务观念和中国很不同。最显著的感觉是,他们在意钱、又不在乎钱。而这些观念的养成,与从小耳濡目染、社会环境熏陶、学校的教育分不开。他们不避讳谈钱,父母子女亲兄弟夫妻密友,该算账时都算得很清楚。

  如今国内年轻人也很流行AA制了。但是在北美,不止是年轻人,AA可以说是社交中的常态。我刚来时不习惯。和一位华人家长一起带孩子去滑冰。买票的时候,那位爸爸排在前面,我不好意思让他帮我们买,便准备好票款要递给他。他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说,“别急,我买完你再买。”

  后来明白了这边的规则——一般来说,很少人会抢着替他人付账。如果有人要请客,会事先说好,否则一起约着吃饭、咖啡、消闲娱乐,都是AA,无论是多么熟悉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在超市经常看到成年子女陪老年父母购物时,是父母自己付款。偶尔有一次,见到一位年轻人帮妈妈刷卡付了款,那位母亲不由自主地环视周围群众,脸上写满了自豪。甚至许多夫妻之间也会明算账。有的是各花各的,有的是你付水电我付煤气,外出旅行你订酒店我买机票,绝不会因为分账而影响夫妻感情。

  当然,也有些人天性大方,为对方付款,不过这种“无故请客”不普遍。被请客的一方会非常郑重地致谢,即使被请的是一杯咖啡。在北美文化中,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肯为我付出,即使一分钱,我也会非常感恩,绝没有白吃馒头还嫌馒头黑那种抱怨。

  通常朋友间请客是默契地轮流,这次你请,下次我请,或者你请了咖啡,我再去买两块点心。被请到别人家做客,无论是吃饭还是聊天,客人要带适当的礼物去,不会空手。

  一方面,北美生活中,像AA制这样“很在意”钱,另一方面,本地人又“不在乎”钱。

  最明显的,被华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量入为出”、“量入为储”,在西人生活中很少见。听到过不止一次,西人说娶华裔媳妇是“发家致富”的法宝——自从娶了华裔媳妇后,家里的经济就不是问题了。其中的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华裔懂得节俭、储蓄。

  西人花钱“手脚大”。他们不是不懂得算计价格,而是不愿意“考虑价格”。他们缺乏华人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会也不愿意委屈自己。如果喜欢吃的面包2块,感觉一般的面包1块,他们不会为了省块八毛钱去买感觉一般的。学英语时的同学杰克从美国移民到加拿大,生活一直很拮据。一次午餐时,他嫌超市买的苹果不好吃,咬了一口竟然随手扔了。那个苹果虽然只有几毛钱,可是他一个月扣除房费后的可供使用的收入不足200元。换做华人,我们会认为,口即使感不好,吃了还能补充维生素、纤维素等等营养,绝不会白白浪费。而杰克代表北美本地人的想法,有钱时该吃啥吃啥,没钱了就不吃。

  本地人也不擅长计划性花钱,容易当月光族。朋友的地下室出租,她的租客每个月发了薪水便主动交房租,理由是“担心被自己乱花”。可能是由于社会保障完善,他们鲜有存钱的观念。我曾接触过一位大型理财公司的CEO。他推重理财,却对华裔注重储蓄的观念表示诧异。在他看来,存款几乎是死钱(北美银行存款利息非常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要让钱放在那里,即不能消费、又不能盈利呢?他从小生活在像加拿大这样全民医保、学前班到高中十二年级完全免费、低收入人群可以申请多种福利的社会中,对于“不时之需”、“意外”缺乏足够的理解。

  另外,本地人对钱的不在乎,也与基督教文化有关。《圣经》中不乏“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分账时“锱铢必究”的本地人在捐助方面却很大方。无论政治捐助、扶危助困、救灾抢险、援助贫困地区等等,大额捐助往往出自西人。迪迪参加海军童子军后,每年都有几次在商场门口拿着钱罐等着路人捐助的募集资金活动。他的经验是,20元以上的捐款基本来自于西人。

  我采访过为非洲捐助20万元援建学校的退休西人戴夫。我问戴夫,西人不考虑给子女留遗产吗?戴夫说,考虑啊,但是留多少合适呢?留十万、还是二十万?留什么呢?一定是钱财吗?

  对于给子女留遗产方面,戴夫和老邻居安迪的想法可能差不多。加拿大没有遗产税,子女无需为了接受遗产而上缴高额税款。这些老年人不愿意为子女留太多钱财,还是与他们的财务理念有关。而他们立场鲜明的财务理念的养成与学校的培养也分不开。

  从二三年级开始,数数还数不清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接触银行、借贷、储蓄这些概念,还会被教授税务知识,明确依法纳税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以后随着年级增高,越来越多的“经济类”游戏、活动会加入到课堂、作业中。学校还经常会举办糖果义卖活动,为某慈善活动捐款;年终也有义卖巧克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挨家挨户去推销——让孩子从小与买卖、生意不陌生。

  孩子们之间也少不了“金钱交易”。迪迪从四年级开始,平时就不和家里要零花钱了。但他并不缺钱。他说,“书包里或者课桌里习惯放几块钱。这样我心里踏实。”那几块钱都是迪迪自己在学校赚的。赚钱的方式很多。

  据迪迪不完全透露,他编过手链赚钱,几毛钱的材料,他编完了卖两块,供不应求,编手链的原材料是手工老师帮他“带货”;辅导同学功课赚钱,讲题不要钱,系统讲内容会收5毛到2块不等;随手倒买倒卖也能赚钱,某次迪迪从学校食堂买了汉堡,同学非要让他转让,迪迪就加了5毛钱让给同学。

  关于倒买倒卖,迪迪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有一次去野外玩儿,有位同学有经验,知道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店铺,事先买了一盒甜甜圈,去了之后加价四五倍地出售。迪迪认为同学的行为属于趁火打劫、不仁不义,而其他同学却并不这样认为。买高价甜甜圈的“顾客”还很感谢这位“小贩”,能在他们需要食物的时候提供食物。顾客们认为,我们需要、又能付得起,高阶卖甜甜圈不存在什么道德危机。

  有了这个榜样,迪迪也跟着贩卖了一次。去水上公园的时候,迪迪坐的那辆车坏在路上,导致他们迟到很久。眼看最著名的水滑梯排队无望,又没有带午饭,迪迪便去排队买食物。他特意多买了糖果,之后翻倍卖给后面没有时间排队买糖果的同学。又花了一块钱买了一位同学打算弃之不要的半份薯条,解决了午饭问题。

  就是这样,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的薯条不想吃,扔了是他的自由,但是如果你想要,花钱是你的义务。你排队买了糖果,后面不想排队的同学理所应当地为你排队的时间支付酬劳。即使是亲同学,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高额利润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同时,更重要的,他们也在学习分享、奉献。平时倒买倒卖不断,真的遇到同学没有带午餐时,全班同学能凑出来一份爱心饭。今年圣诞节时,迪迪在学校收到三份礼物,是巧克力等甜食。迪迪知道自己需要控制体重,应该少吃甜食,便把礼物给同学们分了。迪迪的小金库也在小学、初中毕业时两次归零——离开学校前,迪迪都把剩下的钱捐给了学校的慈善活动。

  迪迪深知,父母的钱和他无关。曾经很紧张地问过我们,将来能否供给他大学学费?读大学时,他是否还能住在家里?

  如此这般成长起来,迪迪的财务观念很容易与戴夫、安迪、杰克一样——在意钱,又不在乎钱。而作为华裔,我们希望迪迪也能养成一些量入为出、量入为储、勤俭节约不浪费的习惯。不过我们和戴夫、安迪的想法一样,没有打算日后给迪迪留多少“家当”。因为在加拿大,人们普遍相信,未来要靠自己去拼搏。越努力,越幸福。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