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捧着手机,却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出来。孩子沉迷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老师非常大的烦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学校和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作为,一起来看看。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孩子习惯于躺在卧室里用手机上网,上网行为更个人、更私密,受到的监督也更少,这正在成为当前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形式。
如何让儿子远离手机、远离网络,成了有些家长最重要的“工作”。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管服程度正在不断降低,对于孩子上网的限制也越来越乏力。
01
儿童沉迷网络引发高度关注
根据卫健委的有关统计数据,全球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比例为6%,中国比例接近10%,而农村的情况较城市更为严重。
网瘾是从小养成的,随着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机的普及,现在儿童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目前,游戏成瘾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为精神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自2001年至2017年,共制定颁布了47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专业人士认为,“正如很多快速发展的事物一样,我们对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的监管,无论从规则上、技术上或是内心建设方面都远未能够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适应。”
2018年4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引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致信全国家长,强调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家校共筑防范网络沉迷之“堤”。从通知里的“紧急”二字,足见当前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的严重性。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今年有望实行。今年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新增“网络保护”专章。草案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避免提供可能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提供便利。它们的落地,将有利于破解网络保护法律规章滞后于现实的处境。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了六方面举措:
02
各国如何应对中小学生沉迷网络
随着网民向低龄化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也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放眼海外,各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日趋紧迫的问题呢?
部分中小学禁止学生课间使用手机
澳大利亚
学校开展预防网瘾讲座
网瘾程度较轻的学生进行集中野营
日本
禁止14岁以内中小学生接触网络
俄罗斯
03
“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除了沉迷游戏,直播、短视频等软件同样容易吸引未成年人,诱发网瘾问题。网络上传播乃至泛滥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容易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误导是非判断,造成道德观念混乱。网络成瘾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危害其正常的心理、人格形成,甚至诱发违法犯罪。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未成年人的信息分辨能力不高,不能分辨出其中不良信息影响。当务之急是要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让学生自觉抵抗诱惑,远离不良信息。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网络教育远不止于技术学习,而应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信息素养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免疫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就是人在网络技术使用中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以及抗击各种诱惑与干扰的能力。”
信息时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网络素养包括:
① 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② 具有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 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网络用户不同于大众媒介的受众,只接受信息,不发出信息。它们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互联网络中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相互交流等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上人际关系,是一个用户成熟的标志。
④ 在网上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⑤ 能够发现并利用网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或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发展。
04
家长应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积极引导
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的主要责任在家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4类家庭的孩子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这4类家庭父母与孩子亲密度降低,父母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孩子又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网络。
1.父母重新审视对自己游戏的态度。有的孩子游戏上瘾,父母要知道,从接触游戏到上瘾也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帮助孩子戒除或者克制网络游戏上瘾也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有的孩子不敢当着父母的面玩游戏,而是躲到自己的房间或者厕所,或者出去玩游戏,也和父母对游戏的态度息息相关。
父母也要借孩子玩游戏上瘾这个行为,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比如: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网络游戏的?自己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够多吗?除了玩网络游戏,孩子还有其他爱好吗?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父母反思和纠正自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的工具。
2.要有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父母不要把成绩好坏当作是否给与孩子最基本娱乐权利的标准,唯成绩论并不能改善亲子关系,以及把孩子与游戏隔开。反而,主动去发现孩子兴趣点并积极引导是一种更有智慧的做法。亲子活动是最有利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无论是平时的阅读、散步、运动,闲暇时去电影院、博物馆游玩或者去餐厅享受美食,甚至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做顿饭,这些经历能带给孩子愉悦感、美感、成就感、冒险感和刺激感。当孩子在现实中得到真切的满足后,就不会去寻找网络上那种虚拟的快乐了。
3.不放弃教育权,有效监管。作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身拥有的权利。建议“不要把12岁以下的孩子放到单独上网的环境”。贾语凡表示,12岁以下的孩子三观非常不稳,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不正的三观会侵入到孩子大脑。“父母就好像孩子的免疫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危害就会侵入最终造成破坏”
4.父母做好榜样作用。电子产品既然不可避免,父母们从小就要给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开始就要立规矩,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什么条件环境可以玩?既从起点上给孩子把规矩立好,同时也要正面、乐观地让孩子了解网络到底是什么,养成拿得起放得下的平和心态。有些家长自己也是“手机控”“低头族”,一有空闲,手机、电脑平板就不离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