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
从青岛到香港到法兰克福,我们从不甚熟悉到相谈甚欢。在漫长的旅途中,科隆、巴黎、布鲁塞尔、特里尔、斯图加特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欢乐发酵充斥着时间,甜丝蔓延涤荡着空间。
在一开始的欧洲行中,同学们尽情发挥个性,而不脱离共性,互帮互助,互相尊重彼此的习惯,使每个人的自理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在斯图加特,虽然是异国异乡异语,但我们总能相互扶持。和小哥哥小姐姐们相处,感触无比深的是对两个国家文化差异的认同和尊重,我们彼此交流文化,分享趣事,能秉烛夜谈,也能玩乐到深夜。动物园里的惊叹,游乐场的尖叫,高尔夫球场的畅快,奔驰博物馆的赞美,修道院的敬仰,音乐会的掌声,这一切都组成了我们关于欧洲最美好的回忆。
二组
第二周,我们抵达德国友好学校,入住德国家庭,开始了交换生之旅。我们体验了德国课堂,交流了中德学校模式的不同,与德国家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周末。
我们参观了斯图加特当地的马尔布容修道院、路德维希堡和奔驰汽车博物馆等著名建筑。古典建筑较好的保留了欧洲中世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其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也扩充了我们历史课本未涉及到的知识面。德国以其高度发达的工业和超高的质量标准世界闻名,参观汽车制造流水线令我们深刻体会到德国人严谨认真的特点,以及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对于这些景点的参观成为我们后期中德建筑风格及文化比较活动的宝贵素材,也令我们深刻意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湖边野餐,我们和德国小伙伴一共6个人聚在一起,坐船,野餐,聊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我们探讨了中、英、德字母读法的差异,学会表达了不同语言的“我爱你”。
这14天的旅程,有苦,有甜,有笑,也有累,我们不仅了解了欧洲的文化,也结交了许多新的朋友,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三组
从青岛来到斯图加特,从风景上就能感觉到生活节奏大有不同。
行人不多,高楼大厦也少,氛围轻松舒适了很多。Ira告诉初来乍到的我,这是因为在今天(周日)是连上帝都会休息的日子,所以我应该抛下压力和负担度过一个周末才对。劳逸结合确实是一种完美的工作状态。于是在这样的空闲时间,我体验了德式的周末。
德国的孩子对手机的依赖不像国内的那么严重,我的交换生Ira带着我去公园散步和打羽毛球、高尔夫。她只把我们眼中的特长类的当作一种娱乐的手段,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家都是享受其中的乐趣,而非竞技。因此我们两个都是完全的体育新手,这个对等条件使我决定放下了手机去和她一起感受真正的休闲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盯着屏幕一整天。
同时作为一个交换生,我也去体验了几次课程。一次德语,一次英语。老师很贴心的给我们几个中国交换生打了英文字幕,比起从小学习德英法三种语言的他们,我的英语不是很好所以看起电影来磕磕绊绊的。这两科的作业很轻松,只是写写感悟,但这并不代表自由散漫,而是一种内化的教育程序。不是硬核的灌输政治理念,而是通过名家著作来进行自我提升,这点我认为国内教学还需要改进。
语言类课程的轻松不代表理科简单,我简单的和Ira聊了一下学科内容,翻阅了数学课本后发现,不止是我们学习三角函数等内容,国内国外无一例外地认为数学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理科课程总体难度相近。这一点击破了国外数学无用论。
四组
作为交换生期间,我们寄宿在结对伙伴家中,获得了一次异国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难忘经历。
我们走进德国高中的课堂,参与了二年级的化学课程。友善的老师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采用了英文授课。与中国高中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德国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和根本掌握,往往会在原理解释部分投入更大量的时间,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中国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会以更少的时间向学生教授更多的知识,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练习取得更高的分数,课堂上的学生们大都专注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少有时间进行提问或发言。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两国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其中的种种差异也让我反思自己学习方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改进现在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的应用到回国之后的学习中。
在与结对伙伴的交流中我得知,德国学生在14岁时就可以参与社会上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并获得工资,18岁时已经拥有相当完善的自主生活能力并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在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后放弃继续深造,选择较早进入社会就业。反观中国,大多数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仍需依靠父母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依赖父母。这令我更加深刻的反思目前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的自理能力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变得更加自主和独立。
这次的交流访学活动令我受益匪浅。通过本次交流,我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在与伙伴的日常相处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应用表达能力,了解到不同文化模式下教育方式的多元和差异,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化求同存异和开放交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