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个一” | “香”约端午,金榜高“粽”

2019-06-08 11:19 来源: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是一年初夏,作为传承了我国两千多年深厚文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和夏天一起来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食粽子、悬艾叶、挂香囊……这些习俗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的沉淀。为为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气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青岛市精神文明办的要求,我校在本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校团委学生会于6月5日周三下午,在校文创中心组织了端午知识竞答,丰富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寓教于乐,表达对节日的祝福。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如是描绘端午节的景象和民俗。本次竞答会根据各班答对题目数量,奖励“制香囊,迎端午”活动的香囊制作材料。各班派出“学霸”代表,在题库箱内抽取题目向大家展示后作答。

  不愧为十九“学霸”!题题几乎弹无虚发,百发百中。箱内题目形式新颖多样,既有诸如“粽子的角形象征什么?”“五毒是指哪五种动物?”的端午知识快答,也有充满感情地朗诵一首端午诗词的小任务。欢乐的趣味互动在增加竞技性的同时又考验了大家的文学底蕴,不仅是知识存量的比拼,更是速度的较量。

  朗诵诗词的同学咬字清楚,声音浑厚洪亮,让我们似乎随着千年前的诗句重回庙宇江畔,重闻舟鼓粽香。抢答环节中,大家更是热情高涨,而各班的代表也相当有实力,为了替班级取得好成绩,纷纷争先举手作答。

  竞答赛圆满结束了,同学们带着“神秘材料”满载而归,迫不及待的开始制作一种最具端午节特色的工制品。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

  初夏的青岛十九中校园被暖风包裹着。桂花、薄荷、艾草……各种香料的清香夹在暖风中弥漫了教学楼。扇形、方形的布料在心灵手巧的同学们手中上下翻飞,他们穿针引线,手拈花针,缝制着一个个粽子形、葫芦形的“端午香囊”。颜色各异的穗头、传统精致的“五毒绳”,木片、铜钱等装饰品赋予了香囊的制作更多的个性发挥空间。仅是避邪驱虫的香料,更饱含了每一个十九学子爱国爱校的美好心愿。

  “平时自己喜欢手工制品,这次制作香囊也是得心应手,我觉得我们在制作时不仅要追求漂亮美观也要也要感受香囊的意义,”高一4班綦一帆说,“历史演变至今,它求吉驱邪祈福的功能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将这份美好带给所有人。”

  “看上去很容易,但上手制作并不简单,不仅需要学习藏针等针法,还要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高一1班辛晨曦谈到了制作过程的感受,“古人的风情意味都浓缩在了这小小囊包中,祝福越千年而余绪未泯。他们的生活方式真的非常浪漫,古代的传统文化佳节一定很美!”

  制作完成,同学们将一些粽子形状的香囊高挂在门框上,当高考遇到端午,高一高二的同学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高三学长学姐表达最美好的祝福。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形式与文化内涵也逐渐体现出不同的风貌来。今天,同学们通过亲身感受传统佳节蕴含的文化因子,接受到了前辈流传下来的精神魂脉和民族劳动成果的智慧结晶。面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校园文化引导与青岛市教育局“十个一”项目工程对“掌握一项劳动技能”的要求下,十九学子积极领会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动手实践的形式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与精神情感。

  传统文化不只属于一个民族,更属于整个世界。青岛十九中愿您端午安康,事事顺心!祝愿高考学子旗开得胜,金榜高“粽”!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