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伟大在于无私,哪怕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将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孩子。
但存款总有一天会花完,房子有一天也会老旧。
物质可以满足一时的需求,却不能成就一世的繁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留给孩子物质上的财富,还不如将这些精神财富留给孩子,让他自己去创造想要的未来。
1良好的教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与背景、学历无关,教养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刻在骨子里的素质和修养。
拾荒老人怕弄脏了图书馆的书本,每次看书前都要先洗手,这是教养;
地铁内,穿校服的女生弯腰拾起地上的蒜皮,默默把垃圾带出车厢,这是教养;
年轻的妈妈怕高跟鞋的声音吵到正在上课的孩子,将鞋子脱下拿在手里,光脚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这是教养;
董卿为了照顾轮椅上96岁高龄的嘉宾,很自然地选择了跪地采访,这是教养。
一个人的教养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套房子,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是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出的尊重,在细微处显露出来的善良。
那些骨子里深藏教养,与人为善的人,更能在社会上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所以,教养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也是父母最应该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2丰富的知识储备
很多孩子在上学时总是抱怨学习太累,读书太苦,甚至列举一些名人事迹来反驳父母在学业上的敦促。
然而,这样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有着丰富的学识和高学历的加持。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在短时间内也许相差甚微,但日积月累的阅读,对一个人谈吐和气质上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经常读书的人与人交流时能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在表达观点时也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而不读书的人,有时候别人开玩笑你都听不懂,只能在一旁谨小慎微地说话,用尴尬的笑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卑微。
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幼年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从绘本到故事书再到课本古诗词,根据孩子的成长节奏,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让孩子爱上读书。
当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后,孩子将会受益终生。
3适应社会的能力
日本一档节目曾采访过一位69岁的独居老人,这位年近7旬的老人一辈子只工作过两年,一直靠父亲的遗产生活,被观众称为“骨灰级啃老族”。
当节目组跟随老人进入房间时,所有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堆积如山的垃圾,难以忍受的恶臭,整个房间没有一处可以下脚的地方,而这位老人就每天睡在这堆垃圾之中。
老人坦言:自从20年前父亲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打扫过这间屋子。懒惰程度,令人咂舌!
在新闻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理直气壮“啃老”的成年人,不愿出去工作,不肯付出一点点的劳动,心安理得地呆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照料,成为一名“巨婴”。
每个“巨婴”的诞生都离不开家人的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缺少责任心,容易养自私自利的性格。
长大之后,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庇佑,将丧失生活的能力,在社会上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所以,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只有吃过苦的孩子才会在残酷的社会中历练出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在面对困难时,哪怕只有孤身一人,也能勇敢面对,逆流而上。
4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一位心理专家曾在节目中提过,当代青少年一半以上都存在心理问题。
有的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有的是因为父母过分看重成绩,学习压力太大。
然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反而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一味施压。
如果孩子长期被负面情绪左右,又找不到释放的出口,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件事上突然爆发,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心理和身体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心理疾病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陪伴和沟通是治疗孩子心理的良药。所以,父母不要过分强求孩子去做他不喜欢或很难达到的事情,在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要及时给与安慰和鼓励,让他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心理和身体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没有了健康,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1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未来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只有父母从现在做起,将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孩子,才能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未来的可能性,让他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