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1.07万所,招生582.43万人,在校生1592.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体规模较为稳定。从结构情况看,2017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为42.1:57.9,在校生职普比为40.1:59.9,超过四成的高中阶段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2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该《报告》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中职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我国中职在校生总体规模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10年,我国中职招生规模(870.42万人),比普高招生规模(836.24万人)招生规模还要多。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各地倾向于提高普高招生比例,维持职普比4:6已经很不容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2020年将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维持中职教育规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有必要由各地根据具体发展情况,确定合适的职普比,同时探索本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发展中职教育,我国在规模上提出的要求是普职相当,本世纪初曾明确为1:1,并按这一目标确定每年的中考招生计划。然而,对于普职相当的中职发展战略,各地教育部门和老百姓,近年来的意见都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家长普遍存在要让孩子上普高,不愿意进中职的诉求,普职相当的招生要求,被认为加剧了各地的中考竞争,因为有一半左右学生要经过中考分流到中职;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来越高,2017年已达到45.7%,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其实在减少,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逐渐提高到高职,因此,还要不要坚持普职相当的中职规模要求,在各地有不同的意见。
职普比从之前占五成左右,下降到占四成左右,就有这两方面的考量。去年我国某省曾传出消息,要在三年内把普高招生规模从50%提高到85%,这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极大欢迎。但由于普职相当的规模目标未变,因此,职普比下降,也被舆论解读为中职萎缩,与普高发展相比失衡,而大幅提高普高招生,减少中职招生,则与国家总体战略不符。因此,需要分析职普比下降是否合情合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如果是,那么,就应该顺势调整之前的战略,让职普比更合理。
就职普比而言,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强调一样的职普比,并不合适,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由各地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设定本地的职普比。当然,这需要避免为迎合家长上让孩子上普高的需求而盲目增加普高招生,要真正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角度,确定合适的中职规模。
我国中职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国家加大了建设力度,但还被部分家长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历社会的“唯学历”评价体系,让家长、学生更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技能;二是中职学校办学没有办出高质量和特色,有的中职学校管理不善,学风不好,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度不高。
因此,普职比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如果职业教育能有和普通教育一样的地位,并办出特色,那么,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会在各地形成合适的职普比,而不需要设置硬性的规模目标。
美国、加拿大在高中阶段采取的普职融合思路,就是不对普职进行分离处理,在一所高中学校中,既有学术性课程,又有技职课程,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升学与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课程。普职融合建综合高中,可以让学生在高中期间进一步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在高中毕业后,再选择进综合性大学,还是社区学院、职业学院。我国也在普及高中教育的攻坚行动计划中,提到要发展综合高中,这就是普职融合的思路,但是,我国各地已经出现的综合高中,更像是中职普高化,这也令人担心,如果我国实行普职融合,在高中阶段,即便学校有几十门技职课程,但选择技职课程的学生会比较少,更多学生会选择学术性课程。所以,要推进普职融合,必须全面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整体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转变社会公众对学历和技能的看法,真正形成职普协调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