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给大家分享过如何根据定位法来选择志愿,
那么,根据定位法圈定一大批与孩子分数可能吻合的学校之后,这些学校里,到底咱家宝该上的哪一所呢?该学什么专业呢?
这就与孩子自己的职业兴趣、未来发展规划有很大的关系了,此前的推文中也给大家介绍了高中学科与大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在选专业的过程中,光这些还不够,“其他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这里的“其他因素”指的哪些因素呢?
一起来看看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分析:
1、地域影响
地域对未来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
经济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重点发展产业对当地求学、求职的影响。
在求学方面,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实践机会,如果一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着一批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实习的企业,那么可以在求学期间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二是开阔思维,经济发达地方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维活跃的特点,在求学期间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宽阔的视野,这也会对学生的未来求职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经济环境的指标:当地GDP;当地重点发展产业;当地拥有的跨国企业(包括世界500强);当地有影响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文化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人文设施、人文资源、人文精神对当地求学的影响。每个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风貌、风土习惯,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要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中,接受当地文化的熏陶。
而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拥有不同的文化经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分析人文环境的指标:当地的人文设施;当地的文化活动。
生活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饮食、气候、交通、安全等对当地求学的影响。大学求学四年,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关心的。跨地区的求学,在生活上,恰恰就在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这种独立性和适应性,也是未来职业发展十分需要的。
分析生活环境的指标:当地的消费水平;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的社会治安;独立性锻炼、适应性锻炼。
教育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对求学的影响。教育环境的差距,更多体现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上,这影响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训,享受社会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差距,还体现在大学的校际合作中,在一些地区,大学较为密集,相互之间有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校可以互认学分,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环境的差距,还表现在学习风气、学习氛围上。相对来说,沿海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要高过内地,但是内地高校的学习风气可能却好于沿海高校。
分析教育环境的指标:当地高等教育学校的密集性;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学校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
政策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与学生培养、服务相关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等对学生求学和职业发展的影响。这包括政府奖学金政策、助学金政策,政府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学生创业政策等。
分析政策影响的指标:高考录取政策、户籍政策、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毕业就业政策。
在高考志愿选择时,要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有的人认为,经济环境越好,对学生求学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积极,事实却不尽然。
一家IT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多年的招聘中发现,来自中西部重点高校的学生,其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超过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学生,分析原因,在于这些中西部高校的学生学习十分努力,由于校外实践机会少,把更多时间放在了打牢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并十分珍惜每个实践机会;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各种机会很多,这些学生把更多时间放到了校外,并在各种实践机会中“走马观花”,知识和技能就比不上内地学校的学生,当然,由于接触社会比较多,这些学生的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则更强一些。
2、学校影响
高考学校选择对未来学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办学理念影响、办学条件影响、办学特色影响和服务措施影响。
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必须考虑个人成才目标、职业发展理想,是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一致。否则,就会导致未来的学业发展难以适应学校的培养要求。
分析办学理念影响的指标:学校历史与传统;学校毕业校友;学校发展定位(学校办学类型与所处办学层次:985高校、211工程高校、一般高校等)。
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特点: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财经类、民族类、政法类院校,这些高校类型,一定程度决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类型。
综合类,大多以文科见长,理科实力较雄厚,工科较弱,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培养。
理工类,大多以工科见长,注重应用理科发展,文科实力较弱,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师范类,强调人才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从主要进行教育学类、文学类人才培养逐步发展到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类等人才培养。
医药类,培养现代医学人才,要求人才有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
农林类,从单纯的农科人才培养,发展到农学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林业的新型人才。
财经类,以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文学、工学等。
语言类,以外国语言文学教育为主,并发展部分交叉学科,如新闻、体育、管理等。
政法类,以法学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在政法机构工作的人才。
办学条件的影响,是指一所学校是否具备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包括校园是否宁静、校舍是否充足、图书资料是否齐全、实验条件是否先进、教师是否优秀称职。这些因素是报考学校志愿时必须考虑的。
如果一所学校不具备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办学条件,那么也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在学校里得到圆满实现。
鉴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往往与其所处的办学层次和地位有关,即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一般院校。
分析办学条件影响的指标:学校办学层次;教师队伍(及其教学成果);学校校园;校舍条件;图书资料;实验室。
服务措施影响,是指每所学校具体的学习生活服务措施,对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学校的服务措施,包括学费情况、住宿费情况、日常生活开支、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这些将影响大学生活规划和家庭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投入。分析大学的投入和产出,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将引起更多家庭的关注。
分析服务措施影响的指标:学费;生活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
3、专业影响
高考专业选择对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专业“优势”影响、专业兴趣影响、专业设置影响和专业政策影响。
专业“优势”影响,指的是专业实力、专业就业前景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即这所学校有哪些热门专业,自己是否能进入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这对学生的学习定位有很大影响。根据多年来对大学生的调查,一些身处大学“热门”专业——学校里实力最强或者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心理优势,而身处“冷门”专业的学生,则会怅然若失。
当然,情况也不绝对,因为“热门”和“冷门”总是相对的,而心态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分析专业优势影响的指标:专业实力;就业前景。
专业兴趣影响,指的是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对学业发展的影响。一个学生有无强烈的专业兴趣,自己所读专业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这对大学学业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在高考中,有的学生为了上一所更好的学校,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等到上了大学,却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这就是典型的专业兴趣影响。因此,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尽可能处理好专业兴趣与志愿填报的关系;在大学学习中,正确处理专业兴趣与大学学习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分析专业兴趣影响的指标:个人兴趣;相关学校专业。
专业设置影响,指的是一所学校设置专业情况,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学校总体专业设置如何,将影响一个学生的大学知识结构,并由此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近年来,不少高校改变专业招生、培养口径过窄的情况,实行按学院招生、按专业大类招生或者按专业平台招生,进校之后,第一、二年按学院、专业平台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这种招生专业的设置,以及未来分流专业的选择,显然将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业规划。
分析专业设置影响的指标:大平台(学院)招生情况;大平台(学院)培养情况;专业分流情况。
专业政策影响,指的是一所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政策,包括学分制政策、转专业政策、辅修政策,对学生以专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学业规划的影响。学校的这些政策,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规划。
分析专业政策影响的指标:学校转专业政策;专业辅修政策。
总之,要从学业和职业发展角度来选择高考志愿,不要把高考志愿与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割离开来。
根据统计,大学退学事件,70%以上发生在大学一年级,而导致学生一年大学学习不满即退学的原因,包括对学校不满,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不适应学校的学业要求,放松大学学习,没有学习动力等。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明确选择高考志愿的四大原则:
原则1:更宽阔的地域选择面。
不能把目光仅盯在身边的高校,要从接受跨地区文化熏陶,锻炼生活独立性、适应性等出发,考虑其他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外地的一些名牌、重点学校。
原则2:注重学校氛围的匹配。
每类型学校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才培养理念,因此必须考虑自身成才要求与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匹配,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校。
原则3:分析自我兴趣与爱好。
不能不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分析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就贸然定下自己的志愿,应努力以职业发展方向来主导专业选择,因为兴趣与爱好可能影响整个大学学习目标与大学学习规划。
原则4:分析高考的投入产出。
高考是学业生涯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储备和投资。因此,应理性分析家庭和自己在高考中的投入和产出。
比如,有的考生在没有被重点院校录取之后,选择复读,那么,他和他的家庭,必须理性分析投入和产出:经过一年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能否获得理想的结果?获得理想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与不选择复读而直接读普通本科相比,谁更“合算”?学生的个人潜力是否允许?家庭环境是否允许?等等。
好了,关于如何选择高考志愿,今儿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不过说到底,最终决定你选哪所学校的,还是高考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