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锤杀父母后逃逸,背后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2019-01-03 16:06 来源:青岛教育百师通

  孩子问父母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

  13岁男孩锤杀父母后逃逸

  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的傍晚,湖南衡阳13岁男孩罗峰用锤子杀死父母后,从现场逃逸。

  据媒体报道,此事因家庭纠纷而起。什么样的家庭纠纷,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杀死自己的生身父母,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死亡是不能被谈论的

  为什么?怎么会?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不禁会问。

  有人说,孩子生性残暴;有人说,原因出在父母的教育上;还有人说,问题出在法律上……但百师君觉得,根本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死亡。

  在很多孩子眼里,死亡,就是打游戏的时候,血条掉光了,没事,重新来一局,又会复活。

  在他们眼里,没有生死契阔,没有人死不能复生,他们完全不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仅对别人的生命冷漠,对自己也是一样:

  ·8岁男孩因为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锁门自杀…

  ·1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孩子玩手机被父亲指责,一气之下挥刀剁手…

  ……

  不懂得死亡,怎么会敬畏生命?

  然而,中国人最忌讳的,就是谈论死亡。

  在平时,孩子也会喋喋不休地追问爸爸妈妈: “ “妈妈,奶奶去了哪里?”

  “妈妈,狗狗为什么躺着一动不动了?”

  …… ”

  当孩子带着哭腔,不安地向家长提此类问题时,很多家长会采用比较文艺的答案:“奶奶去远方了”、“狗狗睡着了,它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还有不少家长对“死亡”这一话题敬而远之,因此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类家长通常会板起脸苛责孩子:“小孩子懂什么?别乱说话!”来匆匆掩饰。

  死亡在中国是不能被“说出口”的。对孩子的死亡教育相对其他国家更是明显不足,以至于我们的孩子对死亡没有起码的认知和敬畏。

  死亡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是非常必要的。

  少年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孩子0-4岁:

  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妈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

  ● 4-7岁:

  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 7-13岁:

  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死亡有自己的认识。

  不同年龄段,向孩子阐述死亡要有所区别,千万不要吓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小的时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用大自然最常见的树叶荣枯,花朵开谢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过程。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要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危险的地方,不能去,防止发生溺水,触电和火灾等事故。

  带他们读科普读物,去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客观地认识人的生老病死。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中元节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

  接受死亡,这也是一种乐观面对生命的态度。

  帮孩子构建生命目标体系

  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主张帮助孩子构建一种生命教育目标体系:

  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关怀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中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内涵为主轴,分别是:

  ●人与己的教育:自尊力、自信力、接纳力、勇敢力。

  ●人与人的教育:尊重力、关怀力、合作力、诚信力。

  ●人与环境的教育:欣赏力、惜物力、应变力。

  ●人与生命的教育:愿景力、承受力、坚毅力。

  家长做到以下这几点,孩子就能明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01利用绘本和游戏

  家长可以透过绘本、有趣而富含教育意义的游戏,朗朗上口的律动歌曲,以及富含创造性与艺术性质的学习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优质的生命信念。

  带领孩子进入生命的思考与对话,让孩子认识、接纳、爱惜自己。

  同时将这些信念推己及人,学习与环境和谐共处,帮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有能力做对的选择,活出丰盛的生命。

  02、学会欣赏生命

  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习性,从欣赏万物的生命历程中学习面对挑战,忍受挫折与压力,坚持到底。

  03、让孩子认知自我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性,兴趣各有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人。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意义,让孩子觉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04、化解悲伤情绪

  增强孩子承受力,面对生命中失落的经验,学习处理悲伤,挫折和抒发情绪。

  这关乎孩子尊严,保守孩子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05、设定梦想

  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问题,超越客观限制,设定方向与目标,有梦最美,追梦踏实,帮助孩子实现生命价值。

  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体悟中,也会不断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达到人格和心灵的成长。

  对死亡的无知

  让孩子对生命没有敬畏

  殊不知

  死亡是对生命最好的教育

  愿这样的人伦悲剧不再发生!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